“最大的直径达到13.8毫米,平均直径在12.2毫米以上!”昨天,在位于诸暨市直埠镇的浙江佰瑞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傅百成指着刚从河蚌里取出的珍珠,喜上眉梢地说。
眼下,“珍珠之都”诸暨又进入了一年中的剖蚌期,一颗颗闪亮珍珠把珠农的脸映衬得光彩四射。珠农们的兴奋喜悦,源于2017年启动的一场珍珠养殖转型升级行动。
绿色行动刀刃向内
传统珍珠养殖,需要不断向水体投放有机肥,严重影响水质、污染水环境,甚至一度出现“珍珠养殖到哪,污染到哪”的现象。痛定思痛,2017年,诸暨市全面启动以“去产能、提品质、控污染、保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珍珠养殖转型升级“绿色行动”,开展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按照取缔一批、改造一批、示范一批的要求,对珍珠养殖主体进行分类整治。对公共开放性水域、水库山塘、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公共水域,以及全市三环线内、城镇村庄规划区内、主要道路200米内等禁养区域内的珍珠养殖,进行集中退养。全面取缔水质检测累计2次(含)以上不达标和有机肥直接堆放塘埂等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养殖场。
对非禁养区的养殖场,则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引导发展鱼蚌+水生植物(狐尾藻、水葫芦等)、鱼蚌+经济作物(莲藕、菱、茭白等)等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此外,在主产区,重点鼓励智能大棚循环养殖、自动化管网式清水养殖等模式,加快珍珠养殖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到当年年底,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养殖户、养殖面积分别由之前的434家、2.5万亩,大幅减少为149家、1.05万亩。
创新技术生态养珠
在整治过程中,当地政府出台政策,积极扶持鼓励养殖企业研发珍珠养殖新技术、新模式。
位于诸暨市直埠镇的浙江佰瑞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上马的生态循环工厂化养殖项目于2017年进入中试,2018年4月正式投产。利用这种技术,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水质保持在Ⅴ类及以上标准。公司一期工厂化养殖面积仅2400平方米,河蚌投放量却达到20万只,“平均每平方米80只,是传统养殖密度的50倍,而每只河蚌的耗水量仅为传统模式的1/40左右。”在此基础上,河蚌养殖周期也大大缩短至13个月,较传统模式缩短了一半以上。由此种模式养殖出来的珍珠,圆珠率达到70%以上,珠宝级比例超过40%;而传统大水面养殖模式下,这两项的比例分别只有10%和1%左右。
在山下湖镇,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的是大水面上的管网式精准养殖模式,这一技术同样颠覆传统,成为全球淡水珍珠养殖领域的首创技术。
据了解,跟传统的投喂动物粪便繁殖藻类不同,该公司通过管线直接给河蚌投喂藻类,“大的成品蚌是点对点投喂,小的子蚌是封闭式投喂,管线与岸上的智能投喂系统相连。”公司总经理郭伟锋说,通过定向、定量、定时喂养珍珠蚌,不但节省了90%的食料,而且改善了水环境,大大提升了珍珠品质。
珍珠产业华丽蝶变
在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记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珍珠养殖场:连片的水面旁,有一个池子种满了芦苇、狐尾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尽管已是初冬时节,这些植物却生长茂盛,一片翠绿。循着水流声,田埂边一个水龙头正往池子里放水,“这个就是尾水处理池,流进来的是养殖尾水。”枫江珍珠养殖场负责人詹相苗说,在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指导下,去年他们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这个尾水处理池,“经过池子的净化过滤,养殖尾水由Ⅵ类、劣Ⅵ类水提升为Ⅳ类水,实现达标排放”。
同时,养殖塘投放饲料也由鸡粪、鸭粪等农家肥改投珍珠蚌专用肥,并且实行鱼蚌混养,既改善水质,又增加养殖效益。“尽管占用了一部分蚌塘、投入了一定经费,但现在看来非常值得。”詹相苗由衷地表示,“环保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可以放心养殖了。”
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诸暨市珍珠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去年产值达到102.46亿元。“通过生化改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水质有效提升、水环境显著改善,‘既要珠光宝气、也要碧水清波’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