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晨雾(图片由仙岩镇政府提供)。
每到一个乡镇,最先感兴趣的,往往是地名。
嵊州市仙岩镇,古称游谢乡、康乐乡。据《积庆庵·碑记》记载,1800多年前,有三仙弈于岩上,故名仙岩。又说,相传秦始皇东巡时马足所践之处,有马蹄石,其石曰仙岩,因以为名。明代嵊县知县许岳英曾经到过仙岩,写下“佳山水”三字。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留下的活化石,记录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社会等科学内涵。
譬如,仙岩镇下辖18个行政村,有的地名简洁朴实:西鲍村、禹山村、舜皇村,一看就大体能明白其由来。相比之下,强口村、仁村、唐天竺村的地名就多了一分曲折,往往要打听一番才能明了。
记者从“仙岩”开始,一路追问着。由地名,带出一个个的人名,由人名又牵出一个个的故事,曲曲折折,精彩纷呈。
剡溪胜景
进入仙岩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江,它名叫剡溪,溪面宽阔,浩浩荡荡,把仙岩劈成东西两岸。
初冬的午后,站在“诗画剡溪景观带”印月阁处观剡溪,江上没有一人一船,风吹起一江褶皱,颇有点萧瑟,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嶀山 汪红娴 作
有人忍不住追问,李白诗里的“谢公宿处今尚在”如何理解?
“谢公还真的在仙岩留下不少踪迹和遗墨。”当地人说。
谢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大约在1600年前,他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行吟于剡溪两岸。千余年后,这一片谢灵运曾经的南居之处谢岩(今叫仙岩镇谢家庄),仍然流传着他的诸多传说。
公元423年,谢灵运称病辞去永嘉太守一职,回到故乡会稽始宁墅,过起惬意的隐居生活。乡民希望谢灵运建造一座佛寺,以普济众生。食邑五百户、参禅又颇深的谢灵运当然义不容辞。
第二年冬,谢灵运“杖策孤征”“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一路上,诗人只能听到泉水声和猿啼声,行程显得清静寂寞;“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面对大好风光,诗人发出对山水知音和者甚寡的惋叹。冬去春来,诗人的足迹踏遍剡中万水千山,目光眺过远山近水,终于选定那一片靠山临水的坡地——谢岩。
公元425年春,佛寺石壁精舍开始动工,建成后,“远僧有来,近从无缺。法鼓朗响,颂偈清发。”从此人迹罕至的谢岩顿时活跃起来。
谢灵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此,纵情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托身青云上,栖岩挹飞泉”等等。
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后世有无数仰慕者,包括万人敬仰的李白。李白连谢灵运发明的鞋子“谢公屐”也写入诗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站立剡溪边,心旌摇曳,思接千载,想象着如果没有东晋名士、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乘舟溯剡溪雪夜访戴(东晋著名美术家戴逵),没有谢灵运笔下的剡溪佳山水,也许就没有了宋之问、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元稹等一众名人隐士的眷顾驻足,他们追随谢公而来,泛舟剡溪,饱览“山色四时碧,溪声十里清”的剡中美景,留下千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终令剡溪变成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
当下,嵊州市围绕“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的目标定位,计划构建浙东唐诗之路“一线、三区、二镇”格局。其中,“一线”即剡溪影月景观线,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句为主线,开发三界至仙岩的剡溪绿道和水上游线、天竺净寺礼佛禅修园、嶀山森林公园,并对沿河景观进行恢复……
剡溪,你的名字拜诗人所赐,愿你永远诗情画意。
嶀山古道
嶀(tū)山,又称嶀大山,一座海拔只有749米却是响当当的浙东名山。相传,嶀山与原嵊山相连,大禹治水时凿之成流,两山从此相隔于剡溪两岸。
出仙岩镇政府不到10分钟,就来到嶀山脚下的西鲍村。村尽而古道现。古道山门前建有一牌坊,上书“嶀山古道”四个烫金的大字。
据说,嶀山古道至少有千余年历史,一路上风景绝佳,古时不少文人曾游历于此,在古道斑驳的岩壁上镌刻有唐代诗人方干的诗篇,南宋王十朋也留下《大嶀山赋》的石刻。
时值工作日的午后,嶀山古道上空无一人,陪同采访的仙岩镇有关人士说,到了节假日,来这里的登山爱好者就会很多。
拾级而上,世代人们厚实的脚板磨得石级幽幽发亮。一路上,藤蔓密布,小涧潺潺。过一座石桥,听见轰轰的水声,一条“小白龙”穿梭其间,一瀑七折,犹如琴键,随山势而下,水声如乐在深山密林里寂寥而又欢快地响着。
这是颇负盛名的石大门瀑布。关于它的来历,谢灵运《游名山记》这样记载:“两岩间微有门型,故以为称”。
沿石大门瀑布蜿蜒而上,来到了石坑村。
黛色的群山浓浓淡淡地包围着小村庄,房舍依山而筑,错落有致。石级高低不平,绕屋而砌。母鸡咯咯走过,减去小山村的几分清寂。黄狗躺在路边,对游人视而不见。到了这样的小村庄,人们往往被宁静征服。
作别石坑村,走进翠竹丛,不知不觉开始进军嶀峰的最后跋涉。
置身于嶀峰,原想体验一番“一览众山小”,却发现烟岚云岫,远处一片飘渺,人如在仙境中。
同游者说,须晴日,驻足于嶀峰,远眺嵊州大地,极目剡溪两岸,可见如画的风光,分外妖娆。
下嶀山,再进石坑村,然后沿白岩公路走向舜皇村。相传舜帝到过此地,故而得名。
舜皇村,坐落在嶀山南面的山腰中,海拔420米,这里云雾缭绕,“舜皇云尖”绿茶是这里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多次在国内的茶文化节上获得金奖。
村中还有祖辈传下来的190多棵国家珍稀树种金钱松,但见约10米高的金钱松笔直插入云霄,黄色针状松叶给这个水墨画般的小山村染上一抹暖色。
村民都十分爱惜金钱松,他们将树龄70年以上的金钱松用栅栏围起来,不让鸡鸭鹅进入。村规民约规定,破坏者要受到处罚。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呵护,如今舜皇村已经成为绍兴市金钱松自然保护区。
走过“嶀山之巅,云上舜皇”,我们继续沿嶀山古道向清风庙方向走去。
谢灵运曾在清枫岭上率众人开凿的“谢公道”,如今早已变成宽阔的104国道。在古樟掩映的国道边,飞檐红墙的清风古庙显得格外醒目。
走过清风庙,全程13公里的嶀山古道算是结束了。
那么,嶀山的名字从何而来?遍问,也找不到答案,查阅《新华词典》,只说是山名,在嵊州北,与嵊山相对。
好吧,剡溪妩媚,嶀山苍翠。留下一点小小疑惑,期待下次再见。
仙岩古村
仙岩镇地处嶀山东南,东接四明山西麓,南临嵊州市区,西靠会稽山脉,北与三界镇接壤。1.6万多人口,18个行政村分布在沟沟壑壑之中。
古镇仙岩的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是它们共同书写了仙岩的历史。
不信,你看18个行政村的名字,地名传奇,历史悠久。
有的村名与民间堪舆风水相关。譬如,白岩村,传说村北的田畈多岩石,岩石上积雪经久不化,世人称作白岩畈。新岩头村,从前村西矗立着高大的岩石,故名岩头,后几个村庄合并,称新岩头村。闹水村,相传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两湾流水汇合于村前溪坑,直下村前龙潭,长年哗哗作响,甚为喧闹。如逢天旱,人们到村下深潭挑水,又闹缺水之荒,两者均有“闹水”含义,故名闹水。
这些与山水、岩石有关的村名,也算与仙岩镇名一脉相承。
有的村名与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相联系,钩沉一段历史,表达一种向往。
谢家庄村,据传系南北朝名士谢灵运游憩之地。《嵊县志》载:“谢灵运放弹丸,以落处为祠,今有石曰弹丸”,谢岩之名由此而来,现改为谢家庄村。围棋世界冠军马晓春的祖脉就在这个小村庄,村里建有一个围棋文化公园,立有马晓春比赛和教孩子下棋的塑像。
强口村,相传千余年前是一个古渡口。东晋时,王谢等名人来此游览,时值冬天,见此处水石清妙,徘徊不能去,说:“犹当强饮一口”。后此地便名强口,小溪亦名强溪。如今强口村里仍保留有一小潭,旁立一牌,上书“强饮一口”。
禹山村,相传曾是禹扎寨之地,故称“禹山”。禹山附近有块黄泥坪,相传是禹治水时民工安营之地,曾建有“禹亭”。北侧有座拔地而起的车骑山,又名嵊山。据《水经注》载,谢灵运的祖父谢玄,在淝水之战大败符坚后,封车骑将军,因曾于此山立楼居住,故此山改名车骑山。谢灵运、唐朝诗僧皎然都曾在车骑山隐居。山上有谢车骑坐石、宝积寺遗址。可惜历经千年风雨及人为破坏,坐石已有改变。
仁村,则与宋徽宗驸马竹简有关。竹简曾官封都尉,因与奸臣蔡京不合,辞官隐居剡县。见禹山山清水秀,甚宜耕读渔樵,遂安家落户。第七世孙竹禹均迁居至此。为继承和发扬先祖积德、慈仁、信义相先的风尚,故名仁村。
在18个小村庄中,最有名的要数“全国文明村”西鲍村。2014年2月《人民日报》曾报道过这个村子——“西鲍村里看文化”。
西鲍村,因鲍氏从天台迁徙到剡溪东岸定居,是为鲍村。后子孙繁衍,住宅扩建到剡溪之西,居西者叫西鲍。
今天的西鲍村,不仅是一个以族人姓氏命名的村庄,更以其独特的宗祠文化而扬名。
鲍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它是全村最豪华的建筑之一,正中悬挂着“敦仁堂”匾额,教谕子孙敦厚仁爱。两边有祖传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当地村民说,一代代鲍氏后人从这里出发,开拓人生,这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
鲍氏宗祠,把宗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教化、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仙岩,你的名字与山水相连,愿你回报山水,造福一方百姓。
主政者说
金燕
仙岩镇党委书记
仙岩自古佳山水。嶀山是最休闲的揽胜场所,剡溪是最妩媚的赏景佳处。王徽之雪夜泛舟溯剡溪访戴,谢灵运憩于谢岩,引历代名人隐士留下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新时代的仙岩镇,在改造提升造纸企业的同时,充分利用“诗画剡溪”“唐诗之路”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在保留仙岩古朴风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风情,努力将古镇打造成剡溪边上的最美风景线。
风情园
马寅初墓
马寅初墓始建于1983年,位于仙岩镇王树村(原下王舍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嶀家坪雏鸡山脚。该墓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马寅初的部分骨灰安葬于此,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马寅初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根据他的遗嘱,骨灰一半葬在北京八宝山,一半运回嵊州安葬。其一部分骨灰遵照他的遗嘱葬于下王舍村其母亲的墓旁。
天竺梵音
天竺寺,嵊州海拔最高、最古老的开放寺庙之一。位于仙岩镇唐天竺村,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
该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号西门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天竺寺。
晋时先有十八高僧之首西天竺僧帛道猷在此结庐而居,后相继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支道开、竺昙献等游憩剡地。
唐诗撷萃
仙岩二首
王贞白(唐)
白烟昼起丹灶,
红叶秋书篆文。
二十四岩天上,
一鸡啼破晴云。
风呼山鬼服役,
月照衡薇结花。
江暖客寻瑶草,
洞深人咽丹霞。
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
方干(唐)
方知激蹙与喷飞,
直恐古今同一时。
远壑流来多石脉,
寒空扑碎作凌澌。
谢公岩上冲云去,
织女星边落地迟。
聚向山前更谁测,
深沉见底是澄漪。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