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吃上,排队40分钟到2小时不等”。近日,绍兴一个招牌为“鸡架主理人”的小摊火了。在社交平台上,讨论它的帖子越来越多,相应的排队时长,也从原来的几十分钟,到最长有网友表示等过2个小时。那么它到底如何?对此,越牛新闻记者进行了探访了解。
现场:数十人排长队,“架友”:这人算少的
11月17日晚,越牛新闻记者找到了这个位于绍兴越城区天悦城附近的小摊。在现场记者看到,尽管天气寒冷刚出摊不到半小时,已经有数十人在排队。“现在排十个人算是少的了。队伍最长的时候想要吃上,等待时间是按小时算的”。队伍中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最开始是在网上刷到才过来消费的,如今也算是鸡架老客户了,“鸡架主理人”摊主在自己的微信群内还会亲切地称呼大家为“架友”。

对于摊主自称“主理人”,王先生说:“听起来名字是蛮洋气的哦,主要还是我觉得鸡架好吃,主理人什么的也只是一个叫法而已。”
18日,该摊主告诉越牛新闻记者,打出“主理人”的招牌,也是因为这个词在网上一度很火,作为年轻的创业者他觉得非常有意思。他直言,自己知道“主理人”如今变成一个梗,自己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摊主,专注于售卖鸡架。
除了这位“鸡架主理人”,在社交平台上以及绍兴本地生活分享帖中诸多店铺现在都爱用上“主理人”称呼,比如炸猪排的叫“猪排主理人”、煎里脊的称为“里脊主理人”等等。看来,摊主给自己贴上“主理人”标签在绍兴已不算新鲜事。
何为“主理人”?
据了解,“主理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潮流文化,后通过港台潮流杂志与娱乐圈进一步传播流行,潮牌创始人以“主理人”的身份面向大众,作为品牌的灵魂人物,不只是老板即品牌所有者,而是参与设计、品牌调性的,品牌美学与精神的绝对掌控者。
不过,随着“主理人”一词成为网络热词,其门槛也仿佛消失,从小众圈层极速下沉——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主理人”,从独立设计师到买手店,从文创经营者到咖啡小酒馆,再从普通商店到小摊小贩,人人皆可“主理人”。
“主理人”口碑反转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精准用户定位和低门槛入驻政策鼓励下,主理人经济蓬勃发展,从品牌理念的传递,到独特审美的引领,“主理人们”提供的“小而精”一度备受追捧,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主理人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然而,“主理人”遍地开花之后逐渐变了味。量的急速激增,带来质的参差不齐,缺乏产品力支撑却滥用标签抬高溢价的行为开始被网友吐槽,“只接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身份“特权”,更是让消费者感到尴尬与愤慨。
当越来越多人跟风给自己贴上“主理人”标签,“情怀”“专业”只是宣传的噱头,本质上却成了理直气壮地“割韭菜”。槽点越积越多,有关“主理人”讨论热度也迅速上升。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讽刺主理人的演绎视频都获得了可观的流量,如抖音一条“误入主理人咖啡店”的模仿视频点赞超百万,评论区网友也纷纷玩梗吐槽。
绍兴本地某花店店主也向记者坦言,此前对外也称自己为花艺工作室主理人,眼看互联网风向变化,这一称谓反而显得尴尬了起来,现在已经很少提及。的确,伴随着一些“主理人”悄悄删除社媒个人主页中的相关标签,并自嘲“只是个体户”,“主理人”一词口碑已然反转。
“主理人”到底“理”什么?
“主理人”爆火源于年轻人对传统商业身份的创新,却衰于流量时代的符号泛滥。随着消费观念成熟,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是消费过程中的实际体验。
在绍兴“鸡架主理人”的队伍中,有因好奇第一次前来自称 “凑热闹”的市民,也有卡着出摊时间特地前来的回购者,多数人的关注点和讨论话题都在于鸡架口味。“这个鸡架好不好吃”“有多好吃”是队伍中“新客”最关心的问题。
记者发现,11月17日晚六点半出摊的“鸡架主理人”,晚八点左右就已售罄备货。该摊主还会在群内提醒大家出摊地点和停车注意事项,排队人数多时还会在群内直言“现在人多天气冷大家别来”,这些举措也让不少慕名向往的消费者感到暖心。

网友晒出鸡架主理人摊位
一位错过数次的“架友”告诉记者,目前摊主的态度让人觉得比较实在,所以自己依然会再来排,“我还没吃过,但其实不好吃的话,火一阵子也就没人排了”。显然,除了真诚服务给予的情绪价值之外,产品是否用心打磨才是重中之重。
不难发现,“翻车”被嘲的一些主理人们,往往将侧重点放在人设而非产品,重表象轻内核的举止造成“主理人”沦为被过度消费的商业概念。主理人该“理”的是情绪价值贴心体验,“理”的是优品牌差异产品优质,“理”出不负消费者期待的信任,“理”出行行出状元的百花齐放。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