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2日)
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先生诞辰115周年
他曾说: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感召万千海外学子归国效力
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践行了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
也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
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这位从江苏金坛走出的数学巨匠
20岁在《科学》杂志上发文
轰动数学界
不到30岁取得正教授资格
在战火中写成著名《堆垒素数论》
他用200多篇论文、10余部专著
书写了一个世纪的学术传奇
用75载人生践行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箴言
成为一代代人心中不灭的精神灯塔

▲华罗庚
1
初中毕业文凭起步
以勤砺志,精勤不倦
1910年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普通家庭
因家境贫寒
他初中毕业便被迫辍学
19岁时因伤寒落下终身腿疾
在这段与病痛抗争、行动受限的岁月里
他凭借着一盏油灯
几本借来的数学书和顽强的毅力
在自家杂货铺的柜台后
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涯
他用了五年时间
系统地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
全部数学课程
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

▲华罗庚
1930年
20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大胆指出数学家苏家驹的理论谬误
这份才华惊动了
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
熊庆来力排众议
将仅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
破格引入清华大学算学系
担任图书室助理员
从此
华罗庚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清华大学的学习环境让他“如鱼得水”
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算学系的全部课程
同时自学了英、法、德三门外语
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1933年
23岁的华罗庚因突出的数学才能
被破格提拔为助教
1935年又被提拔为教员
2
怀归国报国之愿
深耕家园,初心如磐
1936年
经著名数学家维纳推荐
华罗庚获得赴剑桥大学深造的机会
在剑桥的两年间
他发表了十多篇重要论文
攻克多项数论难题,轰动国际数学界
却婉拒了获取博士学位的机会
在他看来
求学不为学位
只为多做有价值的研究

▲华罗庚在处理文件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
华罗庚刚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聘为终身教授
然而
优越的科研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
都无法动摇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他说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1950年
他毅然携全家返回祖国
并写下
《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以“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的赤诚
感召万千海外学子归国效力
回国后
他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
王元、陈景润等一批杰出数学家
迅速成长为中国数学界的中流砥柱
3
承一生初心之重
以光为引,薪火相传
如今
华罗庚的精神早已超越学术的范畴
在金坛乃至更广阔的土地上
生根发芽、薪火相传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1985年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金坛县中学”更名为“华罗庚中学”
延续着他重视教育、培养后学的理念

▲华罗庚纪念馆
在金坛城区
华罗庚纪念馆庄严肃穆
作为收藏华罗庚图文资料最完备的机构
馆内的每一件遗物
每一封手稿、每一页信件
都无声诉说着这位人民科学家
与数学同行
与国家和人民同行的一生
当我们仰望星空
“华罗庚星”依旧璀璨
走进校园
他的箴言启迪着少年心智

▲华罗庚为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答疑
华罗庚用一生证明
出身与境遇无法阻挡奋斗的步伐
真正的伟大在于始终坚守初心
勇于担当、薪火相传
这位人民数学家的梦想
正由千千万万的后来者接续实现
而他未竟的事业
也必将在新时代
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越牛新闻综合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网江苏频道、常州市金坛区委宣传部)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