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第二医院门诊部护士长孙慧,今年成为了一名陪诊师。
“工作的时候,会看到很多老人独自就医,他们有的连检查单都看不懂,很难独自应对复杂的看病流程。”孙慧注意到了患者们的需求,萌生了成为一名“陪诊师”的念头。
孙慧觉得,自己作为熟悉就医流程和诊室位置的医护人员,做起陪诊会得心应手。后来她发现,陪诊不光是跑腿,还有很多看不到的工作。

陪诊师,其实是“临时家人”
“有的病人来的时候,只能说出自己哪个地方不舒服,但是具体应该挂哪个科室的号,他其实是一头雾水。”孙慧首先要与患者沟通,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帮助他挂到相应科室的号。“陪诊的时候,我们需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状态,面对一些高龄、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要改变体位时,我们都会扶。”
在医生讲解病情时,她也不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给患者听。陪着患者取完药,孙慧还要跟患者讲清楚服药的注意事项。“饭前还是饭后、一天吃几次,都要讲清楚,确保患者记住了。”
有时候遇到听障人士,孙慧还会拿出医院配备的“秘密武器”,一台手语翻译器。“有一个专门的手语员,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沟通,不用再靠手势猜来猜去。”

事实上,陪诊员近乎一种“临时家人”的角色。
孙慧遇到过一个孤寡老人,行动不便、话也不多。“他是一个人来医院的,当时看他的表情也是有点紧张。”孙慧主动上前和老人介绍了自己,陪着老人挂号、取号,再引导至诊室门口候诊。
等待的间隙里,孙慧和老人聊起了家常。“他跟我说,平时身体不舒服了都要等亲戚们谁有空了,谁就带他来医院里看,有时候等着等着,病就自己熬过去了。”
结束诊疗,孙慧把老人送出医院,老人握着她的手反复道谢。“当时真切感觉到了,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
目前,针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绍兴第二医院兰亭院区推出了2小时免费陪诊服务,每日限50人。“虽然会有点忙,但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孙慧说。

独生子女的忧虑:
等他们老了,谁来帮我分担?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的15.6%。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没有子女陪伴,很多老人很难独自完成就诊过程。“让家里的老人自己去医院,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挂水,也是不放心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越牛新闻记者,每一次陪老人看病都是家族群的一次接力,一个群里的小辈凑出一天假,“有时候也会担心,等到我父母老了,我作为独生子女,有谁能来帮我分担。”

今年以来,陪诊师作为一种新职业,热度不断上升,这背后藏着的正是老龄化、空巢青年、异地就医等多种困境。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绍兴陪诊师”,也有不少接单贴。这些个人陪诊师收费在200-400元不等,服务内容包括取号、检查、陪诊肠胃镜等,代取报告则为50元/次,邮费由患者自理。服务对象包括子女不在身边需就诊的老人、外地来绍就医人员、带宝宝的宝妈等。大部分人会特意介绍自己“耐心细致、善于沟通、会绍兴话”。
但在市民赵女士看来,从网络平台找陪诊师更像是“开盲盒”。“看起来没有什么门槛,但其实也很考验一个人的经验和责任心。在网上找总是要碰运气,没什么保障。”

从单打独斗到专业化管理
越牛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陪诊师”尚未被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向社会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个人和机构开展相关培训,但仍处在“各自为战”状态。
“陪诊行业应当朝着专业化、正规化、机构化方向发展。”专家认为,陪诊行业的规范,需要从业者、行业协会、医院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四方的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绍兴柯桥多家医院都推出了就医专属陪诊、住院专业陪护等服务,这也是我局‘一十百千万行动’要求的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更有温度、更具人文关怀的就医环境。”绍兴柯桥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越牛新闻记者,在“提升一支助诊队伍”行动中,还特别提到了建立发展志愿者团队,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培训,为患者提供导诊陪护、心理疏导等服务。
“以前虽然听说过陪诊师,但总觉得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心里没底,也不敢随便尝试。”市民小张告诉越牛新闻记者,现在知道了医院有提供专业陪诊师的服务,未来有需要了会尝试一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