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1分钟就能延寿,这种运动再忙也要抽空练

2025-11-03 20:06  

©原创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人人都懂,没时间、不喜欢、难坚持……有人只要一想到锻炼,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难题。

近期的一项研究结论表明,只要动一动就能在健康方面获益:每天即使锻炼1分钟也能延寿。

小编结合新研究以及专家观点,告诉你怎么见缝插针,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1分钟高强度运动也能延寿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仅完成1分多钟高强度运动的人群,随后6年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此前,该团队完成了一项研究发现,与不运动的人群相比,每天进行约4.4分钟高强度运动的人,在随后的七八年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8%。这次,他们以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的3300名参试者数据为依据,对比参试者运动量与随后几年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显示,每天仅1.1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能使随后6年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8%。

研究人员表示,多数成年人很难将锻炼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新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对于不经常运动的人群,每天进行1分多钟的高强度运动也能降低死亡风险。

不爱动的人会变成什么样

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此外,每周应至少有两天进行肌力锻炼。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苟波表示,长期运动不足不仅让人发胖,还会使全身脏器饱受折磨:

不常运动会让血流速度变缓,“坏胆固醇”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缺乏锻炼会导致热量储存,脂肪增多,出现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长期运动不足的人,全身骨骼、关节缺乏良性刺激,进而影响骨代谢,使骨骼抗折、抗弯能力降低。

怎么判断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可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中,总结了运动强度划分与监测运动强度指标。

▶心率监测:最大心率是运动过程中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人体最大心率与年龄有关: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呼吸监测:可根据运动中的呼吸变化监测运动强度

▶主观体力感觉监测:根据运动时自我感觉和出汗情况监测

图源《全民健身指南》

初期参加体育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可从中等或小强度运动开始锻炼,循序渐进。不必勉强一定要达到高强度,突击式运动的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

别把运动当成“任务”

对于没时间运动或坚持不下去的人来说,选对方法,都能培养出“自愿运动”习惯。

按“性格”选运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高乃春表示,对运动的喜欢比坚持更重要。建议从性格、偏好入手:

喜欢热闹、爱社交,可选群体性较强的运动,比如广场舞、慢跑团,或打篮球等;

喜欢安静、爱独处,选个体性较强的运动,如跑步、居家力量训练等;

爱自然、怕枯燥的人,可以去登山、徒步等。

用“获得感”吸引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教授苏浩介绍,能有获得感,才能让人喜欢并坚持下去,这主要看两方面:

好入门、易上手,建议运动从低强度开始,选择能轻松完成的强度。

有进阶感,比如减重人群初期选择快走,身体负担低,当体重有所下降后,增加难度,比如提高步频、进阶到慢跑等。

“找机会”动一动

不要挤时间,而是“找机会”,比起专门抽1小时去健身房,碎片化运动也能收获健康效益。

工作日,下班后找到几分钟做一组动作“平板支撑30秒→跪姿俯卧撑10次→交替弓步压腿15次→仰卧卷腹20次”,激活全身,觉得枯燥可以边看电视边跳有氧操;

周末用社交型活动代替“躺平”,比如户外骑车、约朋友打球,或进行“轻户外”运动,比如在城市巷子里徒步、爬郊区的小山。

运动需注意强度、时长、间歇时间。苏浩表示,建议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但别超过2小时,成年人每周需达到150~300分钟。

运动结束后,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间歇时间,比如有氧运动间隔1天、每周3~5次,力量训练间隔1~2天、每周2~3次;随着年龄增长或强度增大,恢复速度会有所减慢,间隔时间也需拉长。

(内容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 邵正华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