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博主@小宝和二宝的一则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他在视频中表示,现在全中国小学生口头禅高度统一,并列举了包括“你个老六”“那很有生活了”“来财”等12个常见的小学生口头禅。

(资料来源网络博主@小宝和二宝)
在该视频的评论区,有家长留言表示:“那也是很有生活了,儿子老说。”“如何做到全国小学生都一样的?”还有家长表达了担忧,“口头禅会让孩子被语言快捷键绑架,慢慢失去深度、准确表达的能力。”
那么,绍兴小学生们都在说哪些口头禅呢?家长、老师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越牛新闻记者走访了绍兴越城区北海小学、鲁迅小学、培新小学、少儿艺校等多所学校。
绍兴小学生高速“冲浪”
网络热梗一个没落
在采访中一提到口头禅,学生们就打开了话匣子,有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一口气说出了“我不行了”“包的”“6啊”“阿玛特拉斯”等网络流行语,“网上学的,同学们之间也会互相说,一个词出来马上大家都会了。”这名同学告诉越牛新闻记者。
“你要多喝丝瓜汤降降火。”一名女生近期最爱的口头禅来源于前段时间爆火的“丝瓜梗”,“我在网上看到那个视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有人跟我急,我就会让他多喝丝瓜汤。”
除了网络热梗,绍兴小学生也自创了不少口头禅,比如“暗号暗号,我是土豆”,多用于同学之间打招呼对暗号,再比如“该交作业了”,用于下课前,能营造一些紧张感。

对于孩子们间流行的口头禅,有家长表示理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加密语言’,我会主动问是什么意思,时不时也说两句,他会很开心,更愿意和我分享日常,对亲子沟通有帮助。”
“孩子们把网络用语当成一种‘很酷’的行为模式,说出来能获得集体认同感。”鲁迅小学四年级语文班主任高老师指出,网络用语在孩子们中间的流行,一方面源于早期接触电子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社交需求的体现,“课间聊游戏、侃综艺时,‘梗’更是必不可少的‘搭话工具’,按学生们的话说,不会就是‘out’了。”
孩子“无梗不语”
家长老师怎么办?
“这些流行‘梗’不仅正在消弭语言的细腻美感,也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在采访中,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忧,“问他任何事情,很喜欢说‘因为我善’,批评他几句,就说‘666’,意思是‘你爱怎么说怎么说’,都不会好好说话了。”
鲁小的三年级学生家长葛女士则表示,“如果查到某个词有贬义或嘲讽意味,我会立即和孩子沟通,告诉他这个词不友好,建议他不要使用。”
“‘梗’替代思考,会逐渐失去组织精准语言的能力。以前的学生会说‘晚霞真美’,现在张口就是‘晚霞绝绝子,一整个爱住了’。”对此,高老师认为,对待学生使用网络用语,“堵不如疏”,强行禁止可能适得其反,要主动了解学生中流行的网络热梗,并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化”。“比如‘yyds’可以替换成‘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等成语,通过轻松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规范表达的乐趣。”


“热梗”频出的时代
如何让孩子“好好说话”?
“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模仿,更是一种社交需求、情绪表达和个性彰显的体现。”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赵忠平指出,孩子们通过这些语言寻求归属感,释放情绪压力,也在尝试构建自我身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数字原住民’的身份特征。”
“但玩梗也要有尺度,玩梗也要注意边界,如果把低俗当幽默,那就值得警惕了,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示范尤其重要。”赵忠平表示,“家长和教师应放下权威心态,主动了解孩子的语言世界,通过网络流行语主题研讨会、家庭词条分享等活动,引导他们辨别语言的得体与美感,教会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合理的表达。”
理解优于禁止,引导重于批评,赵忠平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养,“对孩子的语言世界,要抱有尊重与好奇,同时也要守住底线,别让‘热梗’带来的便捷,冷却了我们传承千年的语言之美。”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