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被视为无价之宝,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称其为“北方的蒙娜丽莎”。
世界知名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美联社资料照)
画中少女的身份长期存在争议,1999年,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试图破解这位女孩的身世之谜。
近日,据《泰晤士报》及《纽约邮报》报道,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安德鲁・格雷厄姆 — 迪克逊(Andrew Graham-Dixon)在其新作《Vermeer: A Life Lost and Found》中指出,维米尔创作这幅画时,主要为荷兰代尔夫特的赞助人皮特・克莱斯佐恩・范鲁伊芬及其妻子玛丽亚・德克努伊特服务。所以,画中少女极有可能是维米尔的赞助人夫妇的女儿玛格达莲娜,当时大概10至12岁。
约翰内斯·维米尔自画像
反驳影视化演绎
有学者指画作属“想象人物画”
不过,这一新理论颠覆了大众熟知的虚构故事,学界对这一说法也意见不一。
作家崔茜·雪佛兰在小说及其2003年改编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将女主角设定为维梅尔家中的女佣,并赋予其浪漫情节。
艺术史作家鲁思・米林顿(Ruth Millington)指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肖像画,应属于“特罗尼画”(tronie),即艺术家通过理想化人物表现神情与光影的“想象肖像”,而非真实人物的写照。她表示:“这幅画的魅力正源于它的神秘感——维梅尔让观者不断揣测,这也是我们数百年来始终为之着迷的原因。”
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者特蕾西・谢瓦利埃亦认为,这幅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留白,“观者永远无法确定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这种未知让艺术长存。”
尽管新理论引发热议,但专家普遍认为,维米尔这幅杰作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兼具神圣与人性的暧昧气质。少女究竟是现实人物还是艺术理想的化身,恐怕仍将是艺术史上无法完全破解的辩题。
17世纪末至19世纪,《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经历多次转手,最终于1881年出现在荷兰海牙的Venduehuis 拍卖行(荷兰最古老的拍卖行之一)的一场常规拍卖中。当时画作因长期忽视而状况极差,部分颜料层脱落,背景颜色被误判为黑色,且未被明确归为维米尔真迹,仅以“无名画家作品”名义上拍,最后以2.3荷兰盾成交,买家为荷兰收藏家阿诺尔德斯・安德瑞斯・德斯・汤姆。汤姆购画后委托修复,1882 年发现画作签名「IV Meer」(维米尔缩写),确认其真迹身份。
汤姆终身未公开拍卖《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他在1902年临终前通过遗嘱将此画与其它11幅画作捐赠给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现代市场曾估值该画作高达1.2亿美元。
2022年10月27日14时左右,3名环保人士在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宫试图破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并于2022年11月2日被判决,三人因“暴力侵害公共财产”遭荷兰警方逮捕并起诉,判处其中两人2个月监禁。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