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江西南昌红谷滩世贸路,一赤膊、有纹身男子因天气热手持折扇行走,被路人误认为“持刀”,将其制服并报警。民警迅速到场控制该男子,带往派出所处置。次日凌晨南昌网警才辟谣,证实其并无持刀行为。
一把普通的折扇,竟在闹市街头引发一场“持刀伤人”的闹剧。这看似是路人的一时眼拙造成的误会,实则暴露出当地社会治理的粗放化、执法流程的不规范以及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
“折扇”变“利刃”
群众安全焦虑引发的误判
在此次事件中,民众对“赤膊纹身+疑似持物”形象的过度解读,确有其所依托的社会心理背景。尤其不能忽视的是,2025年8月10日南昌曾发生持刀伤人致1死1伤的案件,这一先例无疑加剧了公众对类似迹象的警惕。然而,这种恐慌之所以能演变为“见义勇为”的行为,再升级至执法介入,实际上暴露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理性引导的不足。
社会治理未能填补公众的安全焦虑,也未能构建基于事实判断的公共安全响应机制,导致“以貌取人”的心态在紧急情况下取代理性判断。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普遍存在于公众层面,更蔓延至后续的处置环节。
未辨真伪先定性
执法程序中的规范何在?
面对群众的举报,民警在接报后迅速到场虽值得肯定,但其处置方式存在明显疏漏。一把与真刀截然不同的折扇,竟未经历任何现场辨识与关键物证核查程序,便草率地给无辜者扣上“持刀”的罪名并送至派出所。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告知、说明和情绪安抚环节,更是加剧了公众对当事人的误解。
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执法行为,凸显了部分基层民警在现场风险研判能力、证据意识和基本执法理性方面的严重缺失。专业训练的不足,在此事中暴露得淋漓尽致。
尽管当事人未追究责任,但事件的平息绝不意味着可以回避反思。公权力的行使不容半点轻率,每一起执法都应经得起事实与法律的检验。从误传到误执,每一个环节都需重新审视。
在公众安全焦虑日增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提升执法专业性、强化证据审查、完善应急通报与舆论引导机制,才能防止“一把折扇”演变为一场信任危机。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