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绍兴鲁迅故里,比以往更火了。
就在景区那幅著名的“鲁迅夹烟”墙绘前,两名辅警坐在临时“高空工位”上,忙着为排队的游客拍照打卡。而五一期间,这里仅需一名辅警“代拍”。从被投诉“误导青少年”到如今游客大涨,从舆情风口到流量高地,绍兴让一起看似典型的文旅舆情危机,演变为一场“逆风翻盘”的声誉胜利。
时间拨回8月24日,#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话题登上热搜榜第二,阅读量破五千万,百余家媒体转发,三条热搜同时霸屏。绍兴一夜之间被架上舆论“烤架”。
面对汹涌舆情,绍兴为何能化负为正?事情发酵次日,绍兴文旅部门便主动回应媒体,明确态度:“不会因个人投诉盲目更换墙画”;当晚,鲁迅纪念馆公众号又以近500字长文详释立场,从“尊重历史客观现实”到强调“广泛听取民意”,把“不轻易改变”的立场焊得牢牢的。绍兴把“及时回应”做到了实处,更把“鲜明立场”立在了明处,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舆情应对。
这记回应,狠狠戳中了不少城市的痛处。如今,不少地方患上了“热搜恐惧症”,一有投诉就妥协,一见争议就退让。就像7月山西大同“环卫工人高温下翻找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事件,本是暖心故事,却演变为一场全民争议。当地城管局回应“不能说值不值,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豪迈的话语下,网友却不买账——看似“宠客”,实则没守住公共服务的边界,既透支了基层人力,也没换来真正的认同。
当下文旅圈,“听劝”成了政治正确,“讨好”成了流量密码。可很多城市把“听劝”搞成了“盲从”,如游客说路差就连夜铺,住宿紧张就倡议干部开放私宅接待游客,结果呢?该守的原则没守住,该有的文化定力不见了,只剩下随波逐流、疲于奔命。
绍兴的“不改”,恰恰打破了这种荒诞。它告诉所有人:文旅不是“讨好式服务”,而是“共情式对话”。真正的共情,从不是顺着游客表层需求随波逐流,而是守住文化根脉。让游客感受到的,不是刻意营造的“完美景区”,而是敢直面争议、敢坚守立场的城市品格。这种不盲从的定力,就是“上大分”的关键。
更难得的是,绍兴没把“不改”变成“硬刚”。后续加强的控烟标识、优化的现场管理,既守住了历史底线,也照顾了现实关切。这种“有立场不固执,有温度不盲从”的操作,让原本可能撕裂舆论的争议,变成了城市形象的“加分项”。
绍兴的操作不止于“接住舆情”,更在于“转化舆情”。它没有回避“青少年教育”的话题,反而主动引导公众思考:鲁迅的伟大,从不在是否抽烟的生活细节,而其精神内核;认识历史人物,不是塑造无瑕疵的“纸片人”,而是理解其所处的时代与思想的重量。这种“以争议为入口,以文化为出口”的操作,让一场负面舆情变成了一次全民历史教育课,也让鲁迅故里从“旅游打卡地”升级为“文化讨论场”。
结果说明一切。国庆期间,鲁迅故里人流量不降反升,绍兴文旅的社交账号下上万条“路转粉”留言,才是民意最真实的回响。
真正自信的社会治理,敢于直面汹涌的舆情。舆情应对的真正高手,从来不是“会灭火”,而是“敢点灯”,不是在众声喧哗中迷失方向,而是在嘈杂中点燃更多人对历史、对文化、对城市的尊重与好奇。毕竟,热搜会降温,流量会褪去,但真诚与理性,才是城市宣传最持久的“大分”。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