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老虎”余热尚在,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病媒生物仍处于活跃期,与此同时,随着国庆、中秋假期来临,人员流动和人群聚集增多,增加了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绍兴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假期出行时应注意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动物源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的预防。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均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临床表现前者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肌肉痛。后者主要为突起发热、皮疹、“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当前东南亚、南美洲等地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广东江门等地疫情仍处于上升期,导致输入我市并引起扩散蔓延的风险持续存在,广大市民外出时,需做好个人防护。
防病指引
1、避免蚊虫叮咬
广大市民国庆中秋期间前往和居住在有伊蚊的地区时,应在居室内和办公场所使用蚊香、电蚊香液,并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前往公园、绿化带活动时,应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并在外露皮肤及衣物上涂抹蚊虫驱避药物。尽量避免在伊蚊活跃时段(日出后两小时左右和日落前两小时左右)长时间逗留在草丛、树荫等户外阴暗潮湿区域。
2、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
室内可使用杀虫气雾剂、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进行灭蚊。定期清除家庭和单位内的各种积水,包括及时换水清洗水养植物、翻盆倒罐,清理阳台、房前屋后的闲置容器以及定期疏通沟渠、填平洼坑等。
3、及时就医
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近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4、密切关注流行区疫情形势
若计划前往东南亚、南美洲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区和国内重点地区时,出行前务必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并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返绍后14天内应进行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猴痘病毒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人际传播方式以男男性行为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发病后,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但是在幼儿、孕妇、免疫抑制者等人群中可能引起严重症状。
防病指引
出境时,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如需赴疫情流行地区,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等野生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减少人员直接接触机会,避免与有猴痘样症状病人及其污染环境接触。疫情流行地区入境人员,如存在可疑接触史或疑似症状,应主动向检疫部门申报,并配合相关检疫措施。
如果存在可疑接触史,应主动报告,应自我健康监测21天,且不要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
发现性伴有皮疹、疮疹(包括皮肤、黏膜、生殖器、肛周等部位)等,要避免与其发生性行为等密切接触,并劝其尽快就诊。
发现其他人有可疑猴痘表现,劝其尽快就诊,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卫生间,并做到勤洗手、勤通风。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10月份天气逐渐转凉,呼吸道传染病逐渐进入高发期。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一类有传染性的疾病。秋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等。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学生、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此外,9-10月是接种流感疫苗最佳时机,各地已陆续启动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广大市民请积极预约接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出现相应疾病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外出或接触他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学校、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出现聚集性疫情倾向,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并将相关信息上报绍兴市学校公共卫生平台,患病学生痊愈后需凭复课证明方可返校复课。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旅行团中常有聚集性疫情发生。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饮用污染的水,或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或其污染的物品、环境等方式传播。常见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成人通常以腹泻为主,儿童则较多表现为呕吐。诺如病毒感染后病程一般较短,2~3天即可恢复,呈自限性,病例大多属于轻症。目前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防病指引
勤洗手,注意手卫生,尤其是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外出回家和照顾病人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以及流动水至少洗20秒,确保指尖、指缝、手腕等部位都要洗到。
注意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不喝生水,食用蔬菜和水果前要彻底洗净。烹饪加工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确保食物彻底煮熟煮透,特别是食用贝类产品时。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规范消毒。如果家庭成员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要对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规范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要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对门把手、马桶按钮以及卫生间这些接触频繁、容易被病毒污染的部位和区域要定时消毒。
感染后尽量居家休息,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对于特殊岗位的人员,如厨师、婴幼儿的看护人员以及快递员等,不要带病上岗。
动物源性传染病
接触家畜家禽、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及其环境,可能会感染上禽流感、狂犬病等动物源性传染病。
防病指引
避免接触任何来历不明的动物,不捕猎、不食用野生动物,不食用病死动物,与动物或其环境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不宰杀、不接触病畜,不直接接触野鸟和禽类,不销售活禽,倡导购买冰鲜禽类。
被狗、猫等动物抓伤或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尽快去医院就诊,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注射狂犬病免疫制剂。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食用未烧熟煮透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
食源性疾病
每年5-10月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月份。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聚餐和外出就餐机会增加,发生食源性疾病风险也相应增加。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诺如病毒等,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
防病指引
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时要洗手,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不喝生水。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者餐厅。
切勿采食野生蘑菇,一旦发生野蘑菇中毒,应立即到医疗机构救治,就诊时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便帮助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指导救治。
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
(内容来源: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