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始祖鸟与蔡国强的“升龙”烟花骤然绽放在喜马拉雅山脉。这场标榜“艺术与自然融合”烟花秀,掀起了一场关于生态敬畏、权力边界的舆论风暴。
9月21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始祖鸟与蔡国强也相继公开道歉。9月22日,活动过去3天后,央视记者仍能在现场看到活动留下的痕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表示,22日上午自治区就此事开了专题会,第一时间会派工作组到现场,到时候会形成一个三级的调查组,全部工作开展完后,会有一个通报。
道歉换不来生态复原,表态填不满公众疑虑。在最终调查结果落地前,还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说清楚。
一问,审批的“绿灯”为何亮得如此轻易?
海拔5500米的青藏高原,其生态脆弱性远超普通地区。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我国相继出台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每一条规定都在明确:这里容不得半点轻率。
可就是这样层层设防的“生态禁区”,这场烟花秀依旧堂而皇之地炸响。主办方以“乡、村、县三级同意”为挡箭牌,地方政府以“选址不属于生态保护区”为免责理由。然而,若把“不违规”等同于“可操作”,那生态保护的红线,岂不成了可以随意拉伸的橡皮筋?这份对生态监管的集体缺席,相关部门应该给公众一个说法。
二问,审批过程中是否存在“特事特办”?
当普通人燃放烟花要被框定在特定节日、指定区域里,多走出一步都可能违规。而始祖鸟的烟花秀,却能挣脱所有常规束缚,绽放在常人难及的5500米雪域。一边是普通人的“步步受限”,一边是品牌的“一路绿灯”,这般天差地别的待遇,公众的质疑声怎会不尖锐?
因此,必须刨根问底查清楚:这场特殊的烟花秀,审批流程中有没有“人情绿灯”?本该一以贯之的生态监管,是不是在资本和名气面前变成了可松可紧的“双重标准”?
三问,处罚与监管如何避免“走过场”?
此次烟花秀的危害性大小、是否可逆、需要何种补救措施,都需要基于专业评估得出结论。重要的是,一旦确认存在生态损害,如何认定责任、如何处罚将成为关注焦点。
此次调查若只满足于“处理几个人、通报一件事”,那么脆弱的自然场域,终将沦为资本逐利的创意试验田,法律筑起的生态防线,也会在一次次“合规破坏”中形同虚设。
要知道,公众期待的从不是应急式表态,而是能防微杜渐的长效机制。此次事件之所以掀起不小的舆论波澜,除了人们对烟花燃放本身可能带来环境危害的担忧,也是因为其对公众情感形成了一种冒犯,在雪域高原这样承载着民族情感与生态重任的土地上,任何创作与商业活动都该怀揣“如履薄冰”的敬畏,而非“自我感动”的傲慢。
生态是底线,民心是红线,两条线踩不得、碰不得。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场烟花秀都该成为悬挂在每一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警醒资本别把“曝光量”当“折腾通行证”,提醒艺术家别把“创意”当“傲慢遮羞布”,更告诫监管者别把“审批”当“人情放行条”。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