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绍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当前,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的现实挑战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绍兴市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创新实践开路,坚持“提标、提速、提质”核心要求,聚焦精准帮扶、建轴强链与优质服务三大方向,扎实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全力打好共富总体战,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打造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共同富裕市域范例。
下好产业“一盘棋”
产业是强城兴村的“压舱石”,更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水”。我市锚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新型城镇化路径,通过“链景融合”构建全域产业生态,让乡村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富”。
当前,越城区东浦街道“酒香有戏”共富片区以南村村为重点,辐射周边多个乡村,布局“一带双核五片区”全产业链,正加快建设全国手工黄酒作坊集聚区与非遗技艺展示区。集聚区串联大运河沿线12个产业相近村社与工坊,预计11月底投产,可带动数百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展现“家家酿酒、户户飘香”的酒乡盛景。
放眼全市,“一心三带十轴”市域发展主轴体系已搭建完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骨架支撑。在此基础上,我市正聚力打造“兴村共富链”,重点培育20条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同时以“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为抓手,联动打造“共富基地”“工坊”“市集”“驿站”等场景,串起“浙东运河”“唐诗之路”等特色片区集群,将“共富链”织成“共富网”。
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全市域将建设共富片区60个,巩固提升重点村100个,今年计划建成“和美越乡”共富片区12个、“三宜两富”重点村13个。
文化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独特灵魂。在滨海新区,孙端街道以安桥头村为核心,深挖鲁迅文化资源,打响“鲁迅外婆家”品牌,依托乡村旅游与文化底蕴,探索农文旅融合、文化振兴引领产业振兴的路径。
为确保产业落地见效更有效推进,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接下来将以片区和重点村项目清单为抓手,落实领导挂联制度,推动193个项目于年底前全部落地,持续释放乡村发展潜能。
理好增收“一本账”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共富之基。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技能培训+政策保障+人才支撑”组合拳,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收入结构,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嵊州小笼包的“富民效应”逐年增强。今年5月,当地启动小笼包“万人大培训”,81个培训点覆盖城乡,为待业村民打开二次就业大门。截至目前,嵊州小笼包已带动3万户家庭、10万人就业,从业者年均增收4.8万元。这背后是“社保+维权+培训”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的坚实保障,为全市各地缩小城乡收入差提供了新的范本。
为让就业服务更精准,我市持续深化技能型社会建设,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已建成7个技能型村社、45个技能中心与驿站。数字技术更让就业服务“提效升温”,以上虞区为例,其引入AI技术开发“智能外呼系统”,自动排摸失业人员与就业困难群体,生成数字画像与人岗匹配方案。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6.52万人。
人才是收入提升的“加速器”。我市正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加快乡村人才集聚区建设,布局现代化农创园与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构建“1111”乡村人才矩阵——百名“浙农英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现代“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今年,我市还将实施“精英越匠”提升计划、“金蓝领”技能行动与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针对低收入群体,新昌的“挂单奔中”三年行动提供了优质范本。自去年起,当地对低收入家庭实施挂单帮扶,助力其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强化政策协同,拓展“家门口就业”机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产业、基层就业,让“动手致富”成为共富主旋律。
织好融合“一张网”
共同富裕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当前,我市正通过“一张网”串联城乡资源,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以“设施联通+资源流动+文化惠民”为路径,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到“优”,推动城乡从“物理相连”迈向“化学反应”。
基础设施是这张网的“硬骨架”。当前,我市正持续发力,在交通与物流领域继续升级“四好农村路”至2.0版,打造“一路一特色”惠民模式,同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拓展客货邮融合服务线路与站点,让城乡联通更便捷的同时,带动更多土特产出村出城、走向市场,盘活资源;通过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管线序化整理,进一步完善乡村“硬件”;探索多元化“户有所居”保障模式,让住房政策覆盖所有常住人口,实现“居者有其屋”。
图书馆、科技馆、城市展示馆、美术馆四馆同框 单明铭/摄
公共服务融合是“软实力”。教育领域,我市通过持续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深化“共享教师”县域流转机制,打破教育资源的城乡壁垒,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领域,全面推行“固定医院+流动巡诊”模式,新建40个巡回诊疗点,实现村级预约挂号、常用药品全覆盖,镇街刷脸就医、家庭病床全普及,让村民无需奔波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社保领域,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与医保补助标准,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上“无差别”。
关爱“一老一小”,更显民生温度。我市积极推进低龄入托与适儿化改造,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扩大村社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全面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让城乡家庭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暖意。
当城乡文化打破壁垒、双向奔赴,“精神共富”才能真正融合开花。诸暨“村BA”连续三年火爆,从村里篮球场到万人篮球中心,成为“双向共富”的典型。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打造标准化村党群服务中心、数智生活馆与政务服务代办站,实施文化惠民“优选直达”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培育艺术乡建特色村,做响“村跑”“村越”“村BA”等乡村文化品牌,让城乡文化资源双向流动,真正实现服务下沉、文化进村、幸福入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