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盛大举行。有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活动,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
此次访华,普京带了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还有各大企业的代表。中俄两国签署了包括能源、教育、媒体等领域在内的20余份双边合作文件。更为重磅的是,中国外交部随后官宣,将对俄罗斯试行免签政策。
曾因在绍兴八字桥勇救落水老人而登上中俄各大媒体头条的俄罗斯姑娘莎河娜斯,第一时间给越牛新闻记者发来微信,她兴奋地说,自己正在老家乌法市探亲,因为她在中国,尤其是在绍兴的特殊经历,她的朋友、家人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来亲眼看看这个国家。随着免签政策的落地,这一回是真的能“说走就走”了。
莎河娜斯给越牛新闻记者分享了不少在俄罗斯的日常,记者真切感受她此前描述的“中国热”景象:商场里,熟悉的中国汽车、服装品牌与食品、日用品醒目陈列;圣彼得堡的街头,中俄双语标牌的餐馆随处可见,欧式风格的建筑旁,中国龙壁与园林相映成趣。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中国公园(莎河娜斯拍摄)
莎河说,在俄罗斯,曾经霸屏荧幕的美国大片,已变成了中国的《流浪地球》《哪吒2》;书店里热卖的,是《魔道祖师》《天官赐福》为代表的中国网络小说;年轻的俄罗斯姑娘们,日常讨论最多的,是她们喜欢的中国动漫人物,以及买的中国风的发饰与旗袍。“中国热”也带动了就业市场,俄罗斯的招聘网站数据显示,要求掌握中文的职位数量近年来激增。
俄罗斯莫斯科商场里的中国品牌(越牛新闻莫斯科特约记者樊文彬 拍摄)
莎河娜斯的家庭变化也是“中国热”的生动体现——她的父母是德语老师,因为当时受历史、教育政策等多方原因影响,德语曾经是苏联的第一外语;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潮流席卷俄罗斯,莎河娜斯这一代“90”“95后”基本都学了英语;现在,越来越多俄罗斯家庭将中文纳入了孩子的启蒙清单,就连大学的理工学院也纷纷开设中文课程。莎河本人也是受到“中国热”的影响,在30岁放弃了在莫斯科的稳定工作,决定来到中国从零开始,成为一名留学生。
(翻译)在莫斯科与中文相关的职位需求最高,有3000余个职位空缺,占俄罗斯所有职位空缺的37%。俄罗斯《信息员》报道
当越来越多的“亚历山大”开始“向东看”,当书本里的“神秘的东方符号”变成了与生活息息相关、充满吸引力的“潮流代表”,我们看到的,是愈发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而这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突飞猛进”。
毕竟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变化,“中国属于未来”,谁会愿意错过与这样一个国家共同成长的机会呢?
而当某些国家筑起关税壁垒、实施技术限制时,中国更是向世界展开了更宽广的怀抱:从免签停留时间的延长,免签入境口岸的增加,再到最新的对俄公民的免签,真正的强大无需封锁他者,自信者永远敞开大门。
莎河在接受越牛新闻采访时,有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在中国这几年的学习经历,她在两个不同文化间找到了深层次的共鸣,毕业后,她要留在中国,她会努力成为一座“桥”,让伏尔加河的“浪”,能轻轻漫过鉴湖的岸;让绍兴乌篷船载着的故事,也能顺着风,飘向莫斯科的街头。
可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主动走近中国、读懂中国、爱上中国。文化的相遇从不依靠围墙,而是借由一座又一座这样的“桥”,在人与人之间自然生长。
因为理解与共鸣,永远比隔阂更有力量。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