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线飘红,差距持续缩小。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绍兴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1元,同比增长6.4%,增速全省第一。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3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4元,增长7.1%,两项增速均列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74,同比缩小0.02,城乡协调、共富同行的美丽发展图景更加清晰。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城市发展基本面的强劲支撑,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市场主体更是关键。一季度,绍兴市生产总值20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增速领跑全省。农业、工业、服务业及消费与外贸均呈现出强增长态势,为全体居民增收创造了有力条件。
宏观经济数据的背后,是城乡同频发力的发展特性。一季度数据直观展示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绩优情况,这意味着农民增收路径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千万工程”等宏观决策的引领作用。聚焦绍兴实际,则是绍兴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共富工坊激活乡村经济等一系列强村富民政策带来的正效应。
“榧乡红樱”共富工坊工人正在晒香榧果
位于绍兴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的“榧乡红樱”共富工坊,已然成为当地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平台。随着工坊内香榧开口机的加速运转,一颗颗香榧被妥善处理,随后分拣装入精致的包装盒里,再由经销商选购售卖变成“真金白银”。作为国内最大的香榧古树集聚地,赵家镇拥有香榧古树群120余个。该镇以“榧乡红樱”共富工坊为中心,在种植端向榧农推广优质种苗,在培育端引进技术和人才,在处理端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岗位,在解决农民就业难题的同时有效实现了产业现代化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齐头并进。
2024年,绍兴市出台《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打造兴村共富链 全面赋能“和美越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绍兴市将打造综合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12条以上,建成10个高水平农村共富片区。共富工坊正是全面打造兴村共富链,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绍兴市已建成各类共富工坊900余个,成功吸纳3.9万余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余元。
在更广袤的田野之间,闲置农房激活、农村股份制改革、农特产品全链条升级、农文旅重大项目建设等举措的加速演进,节点带动片区、片区撬动全域,真正让农村“火”起来、农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则可归结为“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如果说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是支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稳就业是确保工资收入的重要手段。今年春节刚过,绍兴市各区、县(市)抢抓稳岗留岗、返岗复工“黄金期”,铆足劲头唱起招工大戏。不仅如此,绍兴市年初更是推出了包括鼓励企业连续生产、开展春风送暖帮扶慰问、提供总额达3000万元的“新绍兴人”消费福利、做好返乡返岗服务保障、发挥失业保险稳岗作用、支持稳岗扩岗融资贷款等在内的一揽子稳岗留工政策。记者从绍兴市人力社保局获悉,1—3月,绍兴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71万人,新增就业大学生2.8万人;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为2.24万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在金融赋能方面,进一步扩大“浙岗贷”信贷规模,为39家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用工规范的小微企业发放“浙岗贷”2.37亿元。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强化了稳岗留工的良好态势,成为稳就业、促增收的核心力量。截至3月底,绍兴市在册经营主体达81.69万户,同比增长3.89%。其中企业26.14万户,同比增长3.37%。值得一提的是,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1.3%,平均用工人数增长26.5%。
消费市场的提振复苏同样为居民增收带来了利好。今年以来,政府大手笔推行“以旧换新”政策,以挖掘市场存量拉动增长,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热情;同时,连续第五年开展消费券发放活动,吸引188.33万人次参与“派券”,惠及商户9.41万户,带动了相关产业逆势而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