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上来的作文结构严谨、辞藻华丽,但一到考试就‘原形毕露’!”近日,绍兴柯桥不少一线教师向记者坦言,近期班上部分孩子的作业“充满了AI味”。随着DeepSeek、豆包等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依赖这类“赶工神器”完成作业,有的孩子还扎堆交流起“用AI写作业”的秘籍。
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老师、教研员,他们的结论接近一致:AI可以是一个学习工具,但最好不要成为写作业的工具。
AI代写
作业“一键生成”
在用AI写作业时,语文作文成为重灾区,这也是因为AI作文是最容易被识别出来的。
“有些习作结构宏大但内容空洞,一看就是AI生成的。”最近,绍兴柯桥一小学语文教师俞老师收上来的作文中,有些学生作品质量“高得离谱”,语言流畅、结构工整,甚至不乏深刻见解。但细聊之下,学生坦言这些作文是借助AI工具修改的。
“用AI写作文,比翻作文书快多了!”五年级学生小刘告诉记者,“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会用AI来帮自己写作文”“有的同学甚至连检讨书都用AI来写……”
“以前家长帮忙润色,现在孩子自己就能‘一键优化’。”俞老师说,AI工具的普及让写作变得更容易。她举例,曾有学生将以“春游”为主题的作文输入AI后,软件从用词、修辞到情感表达逐条提出修改建议,生成后的版本“感染力翻倍”。
此外,也有老师发现,学生周记中频繁出现“通过不懈努力”“深刻认识到”等程式化表达,甚至出现“超越年龄认知的学术术语”。但是这种“高效”背后暗藏“危机”:学生日常写作水平与AI生成内容差异悬殊,考试时容易“原形毕露”。
AI工具还成为不少中小学生完成探究性课程作业的“神器”。初一学生小雨的家长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女儿用“豆包”生成的“柯桥三缸文化”视频拍摄脚本。AI不仅规划了拍摄场景和台词,连文案都将柯桥比作“一本厚重的史书”,王女士感叹:“以前家长熬夜帮孩子想方案,现在把难题直接丢给AI,答案‘秒出’。”
能不能用AI写作业?教师:适度使用
面对如此智能的软件,家长们的态度明显分成两派。
“AI是未来的‘水电气’,孩子越早掌握越好!”柯桥一家长张先生力挺AI工具。他允许三年级儿子用“豆包”生成读书笔记框架,认为这能“培养信息筛选能力”。在他看来,传统作业如手抄报、征文“形式大于内容”,AI辅助反而解放了家长。
记者了解到,部分AI的应用已从单纯的文本生成转向深度辅助。例如,某软件的“AI作文辅导”功能分四步指导学生:解析题目、构建提纲、补充素材、生成范文。“孩子用AI积累好词好句、生成读后感范文,节省了时间成本,至少能接触更多优质素材。”张先生说。
而另一派则坚决抵制孩子使用AI软件。“AI写作业就像用搜题软件,看似高效,实则剥夺了思考过程。”他们担忧:“AI生成的作文虽形式美观,却缺乏真实情感,孩子正在失去表达的初心。”高一学生家长戴女士深有感触:AI生成内容真假难辨,孩子用AI写作文后“离开模板就无从下笔”,重归手写后仅能凑足百字。有持中立意见的教育博主在社交平台呼吁:“与其争论是否用AI,不如思考如何设计‘AI防不住’的作业——比如现场限时写作、实践报告。”
针对争议,多位教师提出“适度使用”原则。管宁实验小学陈老师认为,AI生成的作文往往辞藻华丽却缺乏个性,就像用模具批量生产的商品,写作应是“用心灵体验生活的过程”,她建议把AI变成“学习伙伴”,比如用其诊断作文短板,而非代笔。鲁迅外国语学校徐老师说,“AI可辅助资料搜集,但需警惕‘答案投喂’。提醒孩子和家长通过人机交互的思维碰撞激发灵感,而非直接背诵范文。”
专家:AI只是辅助工具,遇到问题“让大脑先跑起来”
AI与教育的磨合、结合,会是一道长期的考题。在这道考题中,如何平衡效率与思维成长,是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题。
柯桥区高中语文研训员、区人大代表李莉认为,AI成学生赶作业“神器”是老问题的一种新表现,“就像一开始计算器出现的时候,大家就会说要不要口算。”她认为,AI工具的介入正在重塑教育生态,其本质是“助跑器”还是“绊脚石”,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
“遇到问题要‘让大脑先跑起来’”,李莉说,“AI作文在高考中能够达到中等水准,但难以高分,因为缺乏辩证思考与个性化解读。”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与交流”,而AI作文四平八稳,缺少人文的温度。“AI完成作业都是基于给定的语料,而语料的运用需要基于人的深度的独立思考、创造力。这是大数据无法替代的。”
“家校方面在担忧学生使用AI工具的同时,如果简单地把AI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妥,而是要因势利导,勇敢拥抱科技。”在柯桥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心负责人李国权看来,教育提质已结束了“拼时间、拼刷题”的时代,而进入到“赋能”的时代。教育手段、教育模式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做变革,教育提质要在志向赋能、身心健康赋能、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等方面下功夫,用包括科技在内的手段来革新教育方式、改进教育模式。
“教师在教育学生正确面对AI时代同时,也可借此契机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比如可以探寻,‘作业题怎么出,才能引导孩子思考’等等。”李国权说,无论是家校沟通、分层作业设计,还是AI素养培养,核心都在于捍卫教育的本质——激发思考,滋养创造,让孩子们在技术赋能之中成长为人格完整、思维丰盈、无法被技术代替的“人”。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