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板的笃琴弦起,我一人上场唱台戏……”12月2日晚,“古越莲韵”胡兆海从艺60周年《四代同堂》演唱会举行,胡兆海一口绍兴方言,一人说唱近3个小时,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在绍兴曲艺界,胡兆海是当之无愧的莲坛常青树。在一个甲子的演艺生涯中,他创演的莲花落曲目《三根扁担》,被誉为救活了一个濒临消亡的曲种;他教新人、创新作,推动绍兴莲花落走向全国。
有人说,胡兆海从艺的60年,与绍兴曲艺发展由衰转兴同步。近日,记者就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发展,对胡兆海进行了专访。
●记者 王敏霞
百年莲花落
记者:周作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六月廿四的日记中写道:“夜唱莲花落,其词多俗俚,还多是劝人忠孝节义的事,于人心世道无裨益……”据此推测,早在100多年前,绍兴民间已存在莲花落表演。您能讲一下绍兴莲花落的历史吗?
胡兆海: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关于绍兴莲花落名称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研究者的说法。绍兴莲花落初起之时,艺人们沿街卖唱,独歌清唱,其所唱内容以劝善醒世为主旨,后来演变成为主唱者领唱、从者帮腔的形式,与唐代“散花落”演变而来的“哈哈莲花落”相近,因而属于大概念莲花落,后来为了表示区别,才被加上地域之名而得名为绍兴莲花落。
其二,绍兴莲花落老观众的说法。莲花落故事动人,唱腔动听,劝善醒世,风趣诙谐,引得观音菩萨走下莲台与老百姓一起来观赏,故而被叫做莲花落。
其三,是绍兴莲花落老艺人“豆腐阿土”王德兴的说法。说唱莲花落,故事一定要前后“连”得牢,情节一定要左右“化”得开,段子一定要随时煞得“落”。演唱绍兴莲花落,演唱者一定要根据现场实际,即兴发挥,顺势引导,这就一定要有“连”有“化”有“落”,才叫莲花落。
莲花落是曲艺艺术门类中的一大曲种。在这一曲种内部,还可以按地域的不同而细分,如:江西莲花落、闽东莲花落、太原莲花落、陕北莲花落、汉中莲花落、(京津翼)十不闲莲花落、广西零零落、山东落子。绍兴莲花落以方言表演,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其音乐唱腔朴实流畅,娓娓动听;其故事情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深受绍兴农村群众的钟爱。
师带徒传承
记者:绍兴莲花落只有百余年历史,您已经“四代同堂”了,且名家辈出,这是如何做到的?
胡兆海:莲花落从“下三府”传入绍兴,发展至今也就100多年的时间,我是绍兴莲花落的第三代传人。在我之前,绍兴莲花落的传承没有拜师学艺之说法。绍兴其他的曲艺如平湖调等,有着非常清晰的传承脉络,我觉得一个曲艺要发展传承,首先就要从拜师开始。
20世纪70年代,我收了第一位徒弟周如珍,这也是第一位在舞台上唱绍兴莲花落的女演员。后来我又收了二徒弟翁仁康,是他把绍兴莲花落唱到了全国。我总共收了4个徒弟,徒弟又收了徒弟,徒子徒孙现在都成为了绍兴莲花落的中坚力量,这是我很自豪的事情。
因为一个曲种光靠一两个人是撑不下去的,必须后继有人。今天站在舞台上,看到四代同堂同唱一场演唱会,我非常欣慰。绍兴莲花落,需要年轻的力量,才能蓬勃发展。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培养绍兴莲花落舞台上的新人,您是如何培养这些新演员的?
胡兆海:在他们进入曲艺学校后,我就安排名师教导,在参加大型比赛前,会对他们进行封闭式的一对一指导,从唱词到情绪的培养等,我都会逐一指正。
20多年前绍兴电视台开设“莲花剧场”栏目,我们推出了一大批新人,黑白牡丹、韩会稽等第五代传人都是在这个时候被市民所熟知的,如今黑白牡丹已经获得了牡丹奖,成为了绍兴莲花落传承人中的榜样力量。
当下,我给自己的任务是不断地创作、排演新的节目,去影响、吸引年轻人,让他们喜欢绍兴莲花落,爱唱绍兴莲花落。
自寻出路
记者:民间说唱曾经难登大雅之堂。您在60年的演艺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三根扁担》被誉为救活了一个曲种,《翠姐姐回娘家》家喻户晓,《姑娘上门》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载誉而归,《血泪荡》《一夜夫妻》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绍兴莲花落热潮。不俗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什么?
胡兆海:我认为,曲艺要发展,坚持扎根基层,要既唱传统也唱新曲,尤其是在题材拓新、内容翻新和表演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
先说题材拓新。20世纪70年代初,绍兴县文化馆有意恢复莲花落演出,但我当时已经落户上虞,只能以临时工的身份来教演员唱新戏《三根扁担》,这一曲目以知青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符合当时的宣传要求,一下子就红了。
1976年,绍兴莲花落第一次过长江去北京演出,演出作品《常青指路》也是一个改编题材,讲的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后来还创作过不少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如《团结渠》《送表》等。1987年登上全国曲艺殿堂的《姑娘上门》,则是改革开放后女性打破传统婚恋观的题材。这些莲花落从时代变迁中汲取创作营养,开拓创作格局,这是传统曲艺焕发生机的秘诀。
其次是内容翻新。作为传统艺术,要让今天的受众喜爱,必须在内容上创新。与其他文艺类别相比,曲艺尤其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所以,曲艺的内容创新要接地气,要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要有人情的温度、人性的厚度、观点的力度。《翠姐姐回娘家》是我的走红之作,之所以能够成功,我觉得剧本围绕千古难题“婆媳关系”展开,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再次是表演创新。在1987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上,我表演的节目《姑娘上门》排在刘兰芳后面,当时刘兰芳已经出名了,而绍兴莲花落,北方人又听不太懂,所以我在上台时临时加了一句台词:我们绍兴有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绍兴人说普通话……演出效果一下子就有了。
20世纪70年代初,我开始探索创新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将一些滥俗之词一点点雅化、诗化,同时,吸收评弹、越剧、绍剧的表现手法,改掉莲花落的单调、拖沓,更具有听觉、视觉欣赏性。我还与汪嘉宝、翁仁康等一起将莲花落探戈、莲花落踢踏舞等新形式推上舞台,为的就是让古老的绍兴莲花落能够适应新环境、新市场。
跨界探索
记者:近年来,曲艺跨界融合,小剧场、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如火如荼。您觉得莲花落要如何做好融合文章,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胡兆海:莲花落要发展,继承是根,创新是魂。绍兴莲花落的百年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跑街卖唱”“草台演唱”,到“剧场演出”“荧屏传播”。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莲花落类似于单口相声,属于单人表演节目,如今的莲花落舞台,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独歌帮腔”“单档主唱”“双档探索”和“歌舞伴唱”等。
近些年来,绍兴莲花落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和电视荧屏,如《翠姐姐回娘家》《一只红木箱》《大年三十》《小小父母官》等,可以说是曲艺戏曲化、影视化的试水,使绍兴莲花落进入又一个发展时期。
如今音视频平台、网络直播间都成为说唱艺术的新平台。莲花落能否借助中短视频平台翻红?这需要中青年演员转战新媒体剧场,老艺术家亦能与时俱进,给听众带来新意十足的艺术体验,这是一条探索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还要强调一点,在转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曲艺宝贵的艺术传统不能丢。比如,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地域特色——地方曲艺往往体现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特征……这些都应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鼓励各种形式的探索创新以形成最大合力。比如,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传习曲艺技艺,在文旅融合的新场域中打造曲艺文化品牌等等。在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中,大家一起开创曲艺艺术发展的明天。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