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中遗址考古:“拼”出2500年前的越国

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何雯

2024-07-24 08:02  

©原创 阅读 1.6 万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文物

每天给上千块的陶瓷瓦片“拼图”是什么感觉?

7月23日,记者走进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见了如此场景:考古工作人员正弯身在箱子里挑拣陶瓷碎片,仔细寻找合适的另一片,再默默拼对在一起——这正是2500年前越人使用的原始瓷杯!

自今年2月开始对稽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汉六朝、唐宋等时期,已清理出大型木构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40余处,修复出土文物千余件,弥补了古城内无越国时期遗存的一大遗憾。

目前,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

“拼”出悠长建城史

“红色是越国时期建筑基址,蓝色是汉代建筑基址……”在市考古所绘制的稽中遗址各时期遗迹平面图上,每一处遗迹都被标注了时代的“颜色代码”,每一块冒出泥土的“木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经过考古人员测绘,这些“时代碎片”拼出完整的历代“官署”基址。

作为此次考古发掘的项目负责人,市考古所所长李龙彬更是给出了一个结论,稽中遗址的“官署”建筑基址自战国历经两汉、六朝,一直沿用至唐宋时期。

这意味着稽中遗址加上绍兴古城地上的明清建筑,我们真正把2500年绍兴古城的建城史给‘拼’上了”李龙彬说。

这个结论,要归功于此次遗址中不断出土的大量“瓦当”。从战国时期半圆形素面瓦当,到汉代的云纹瓦当,再到六朝时期的人面纹瓦当,以及后来隋唐时期的莲瓣纹瓦当,直至宋朝时期的花卉纹瓦当,在出土过程中,考古专家正是凭借样式丰富的瓦当判定此处为高等级官署建筑。经过考古,发现该处建筑被多次翻新,但地基一直未被破坏,因此见证了长达千余年的历史。

这浅浅五六米地层,正是战国至唐宋时期绍兴地区文化面貌的历史“剖面”。

李龙彬表示,发掘至今,无论是战国时期越国建筑还是汉代建筑,均采用了地下木构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文明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谜题正不断被破解。此次发现的战国木井,也是在浙江地区发现的首例木构水井。而木井边上马坑内的马骨,最新碳十四测年数据为2480±30年,确定为越国时期的马。

在古代,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战争工具和财富象征。有业内人士猜测,这个马坑可能在当时作为祭祀所用,以祈求工程顺利、平安。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匹马与主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当马去世后,主人选择将其埋葬在自己的居所附近。

再次步入稽中遗址考古现场,汉代建筑基址内倒塌的地基、硕大的木构筏状地栿、各个时期的古水井,不断被工作人员清理出的陶瓷瓦件,通过拼接,将2500多年前人类在此的生活轨迹还原。

“拼”出辉煌工艺史

“高达97%~98%的锡提纯度!”

在战国时期木井碳十四测年的报告最后,是关于井壁锔钉样品的检测数据,经相关专业设备检测,其金属成分主要为锡、铁、铜和铅,锡的成分超过97%。

“金属资源的开发是促进文明产生、早期发展和王朝形成与壮大的重要因素,冶金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以及冶金手工业的区域特征、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对文明有很大影响。”今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在北大学堂线上讲座中如是讲述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直至目前,参与稽中遗址考古的相关专家还在为这个结果震惊。“说明当时越国的金属冶炼工艺相当先进!”市考古所副所长罗鹏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步入市考古所标本陈列室,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数百件精美的文物珍品映入眼帘。从青铜器到铁器,从陶瓷器到瓦当,从晶莹剔透的水晶到墨书文字的木刺,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越地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青铜器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早在稽中遗址被发掘前,在绍兴周边尤其是越国考古遗址中,已陆续出土了大量青铜矛、青铜剑等青铜兵器,“当时越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很先进,越人可以将锡铜分离再冶炼。”但为何要提纯如此高纯度的锡去封一口木井?考古人员表示或许有更大的惊喜在井里面。

此外,在汉代的一口水井里,陆续出土了五铢钱、甲胄、箭镞、铜洗、铁钳、坩埚、磨石等货币、兵器和金属冶炼工具。“这说明稽中遗址当时可能存在兵器作坊,但古代兵器铸造都是由官方统一配置,再次印证这里是高等级官署。”罗鹏说。

在众多文物中,一件汉代土层中出土的水晶环尤为引人注目。这只小巧的水晶环直径约4至5厘米,材质透亮纯净,环身上虽有裂纹,却更添一份沧桑感和历史气息。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有业内人士指出,该水晶环与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水晶组佩上的水晶环非常相似,同样材质的战国水晶杯曾在杭州半山镇出土,由此提出了大胆的猜测,“这枚水晶环的真实‘年龄’可能更为久远。”

“如果真是战国时期的,那时候对水晶的制作工艺如此精湛,也是值得我们考古人员去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罗鹏表示,目前考古出土的水晶环中,陪葬品居多,在建筑基址底下被发现实属罕见,更证明了该水晶环主人身份贵重。

“拼”出璀璨文明史

“这个有细柄,形似高脚盘的,倒着像喇叭,是用来装餐食的吗?”面对记者的疑问,考古所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是战国时期的黑陶豆,一般是盛餐食所用。”

原来,豆盘的形状大部分比较浅,但又很好地突出餐食的视觉效果,在古代一般被主人用来放置少量的佐餐食物或者果品。在市考古所3楼的文物修复室,被修复的战国原始瓷摆放在不同的架子上,有杯、碗、碟,它们有的用来饮酒饮茶,有的盛饭装菜。

这些物件不由得让人联想出2500年前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秋高气爽的黄昏,官署主人与客人饭后叙旧,他们喝着黄酒畅聊古今,吃着豆盘上的美味瓜果,相谈甚欢……

出土文物战国黑陶豆

一个个瓷陶器不断被修复,也不难看出2500年来,越人的生活品质。

据考证,战国是先秦原始瓷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支撑原始瓷生产的是越国的国力,原始瓷也是当时越民族最具特色的显赫物品。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原始瓷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轮回刚好与越国的兴衰发展轨迹近乎叠合。

东汉中晚期,越地开始出现成熟的越窑青瓷,由此越窑青瓷也被称为中国瓷器的母亲瓷,东汉以后,越地出土最多的瓷器就是越窑青瓷。

稽中遗址考古发现显示,战国至唐宋期间,出土文物中多见生活器皿和少量兵器,而汉代地层也首次发现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木刺实物,以及墨书“如律令”文字陶片,还有墨书“一百斤交了”的文字瓦片,反映了2500年来越地文化历史的沿革。

后记

傍晚时分,站在曾是越国时期政治中心的考古工地,眺望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古城商业中心,数百米之遥,绍兴千年历史就浓缩在举目之间。

随着稽中遗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和公布,越人的生产生活场景不断被还原,更多的古籍中的史实不断被印证。但仍有大量的谜团待解:如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如何帮助我们重构越国都城的城市规划与布局;遗址周边,是否还埋藏着更多未被发现的历史遗迹……

稽中遗址考古,只是起点。更多的越文化等待我们去发现,这2500年的历史碎片等着我们继续探究、拼整。”李龙彬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编辑: 王春泥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