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兰亭书法节,鲍贤伦长文追忆沈定庵

越牛新闻

2023-04-21 22:09  

©原创 阅读 1 万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真树高标

——深切怀念沈定庵老师

文/鲍贤伦

2021年4月14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活动和第三十七届兰亭书法节同期在绍兴兰亭举行。沈定庵先生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称号,并为书法节开笔写下“我所思兮”四个大字。所思者何?是大德居士弘佛利生的宏誓大愿?是一代隶宗会古通今的千秋之想?还是师恩难忘、亲情珍贵、酒香绵长……?书者未言。我们只看到了“字如其人”的四个大字这般雍容、宽博和高邈。

沈老师奉佛来自于家庭影响和人生际遇。沈老师的父亲沈华山先生即是居士,作为海上王一亭的入室弟子,擅花鸟、山水、人物,尤多画佛教题材。为避战乱到广州湾(法租界)后,与南山上林寺宗和上人结为方外交,常带尚小的沈老师去上林寺、清凉寺听经。同时为沈老师聘请当地名家冯凌云先生教读四书五经和教习书法,同门另有一位宗和上人的高徒云峰小和尚(后成为广州六榕寺住持的云峰长老)。1944年6月2日夜沈家惨遭空袭,父、庶母、弟、妹及保姆均遇难,只有沈老师一人住在三层(沈老师曾说正巧刚挪了床位),被飞机造成的狂风吹到别巷地上伤及头面。是清凉寺高明大师请人收拾沈家殉难遗体安葬鸡岭,并收留沈老师在清凉寺住了一段时间。1948年沈老师离粤返绍,途经上海,沈华山先生的皈依法师兴慈大和尚留沈老师住法藏寺多日,给沈老师找师傅皈依佛门,并亲自为取法名定庵。从此,沈老师不再使用原名沈昕、字观正、号小山,以纪念兴慈大法师的恩典。

沈老师一生唯佛是尊,游访拜谒各大名山大刹,结交大德高僧,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上海玉佛寺、宁波天童寺、七塔寺、天台国清寺、广州六榕寺等寺院的方丈住持都有密切往来。沈老师曾饱含深情地写作《墨海因缘——忆丰子恺先生》,在洋洋洒洒近5千字后的篇尾注明:1985年8月上旬草稿于杭州灵隐寺之大悲楼,1985年8月22日缮清于天台国清寺之迎塔楼,1993年9月15日再改于杭州中天竺法净禅寺内浙江省佛教协会之观音东阁。此处透露出沈老师视寺如家的消息。有长老出书也多请沈老师为序。《定庵随笔》便收有《广修长老影墨精选》序、《云峰长老诗文选》序等。

沈老师慈悲心性,慷慨襟怀,以墨弘佛,为寺院书写了许多书法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便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沈老师的家人告诉我,沈老师对此经的书写极为重视,于1994至1995年,花一年时间完成5千余字的书写,交杭州沈立新先生上砖镌刻。刻成手拓两本,书、刻者各持一本。沈老师公子大晔兄将拓本精印成册,册前印有七塔禅寺方丈可祥法师的概述:“……沈定庵先生恭书《药师经》,缘他在参加灵隐寺药师殿落成典礼时,感叹殿宇巍峨、妙相殊胜而发愿创作,以此赞叹药师如来弘法利生之功德及其东方净琉璃世界之庄严。全册五千余字,字字温润圆劲,宽扁均衡,架构严谨,字形端庄,气韵生动,自首至尾笔势气脉相连,匀称合谐,堪称沈先生隶书小字的代表作,是学习隶书的上好范本。”沈老师对此书册也颇满意,曾两次赠我,送时面呈喜色。原刻于1996年立于灵隐寺药师殿正门右侧,几年后被拆下。大晔兄说可惜此长卷真迹和砖刻不知现存何处。当然沈老师写的许多匾联,都在各寺院高高悬挂。

人书俱老。 沈定庵 书

沈老师不仅自己写,也带动我们写。2010年3月15日沈老师有一信赐我:“弟有一事奉托,我有慈溪市伏龙禅寺住持传道法师托我代求阁下为该寺所建药师殿写一副对联,镌刻在石柱上,存之永久。联句已请新近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大德撰就。如蒙俯允,感同身受。附上致阁下函、伏龙寺简介、住持名片,请收阅。对联写后由传道法师亲来领取,并送上礼物及礼金,但其礼金不能与阁下之润金相比,届时务请阁下慈悲收受为感。再次表示谢忱!”我虽不是佛教徒,但能以笔墨为寺院做点善事,也是极愿意的。我要感谢沈老师的引导介绍。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沈老师就带我到上海玉佛寺拜见真禅大师,并在寺内简朴而洁净的客房里两人同寝一室过了一宿。

佛教界历来都有善书者。浙江省书协成立初期,作为副主席的沈老师曾提议邀请善书高僧为省书协名誉理事。这想法无疑有助于提高协会的社会凝聚力。

沈老师信奉佛教教义,并身体力行,在世俗人际关系中爱人、助人,成为日常自觉。其大者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的灾难,年近八旬的沈老师连夜召集兰亭书会领导班子,紧急商议“书画作品义卖赈灾”活动方案,并给身在外地的书会名誉会员们亲自手写一封封“怒海无情人有情”的毛笔函信征求作品。活动快速征集到113件书家作品,所得义款都捐赠给了红十字会。

沈老师是当代书坛公认的隶书大家。其实他涉猎广博,兼擅诸体。楷书多六朝墓志笔意,温文而典雅;篆书出入金文、甲骨,或凝重苍茫,或清丽挺秀;行草书更是融合碑帖,老辣沉厚,神畅笔腾,变化莫测。但沈老师不以多能为矜,年年岁岁主攻隶书,厚积薄发,矗立一代高标。刘正成先生说得很形象:“‘书如其人’,古今同义。见定庵先生书法,如见高士,端冠垂裳,拱揖安尘。忽然,又腾挪而起,当风舞袖,神采飞扬,激情振荡。其隶书飘逸而精致;其行书飞动而淳古。此‘师法古’之妙用也。”

沈老师隶书“师古”的来源主要为清人伊秉绶隶书和汉代碑刻、摩崖隶书。在《定庵随笔》中有《岭南往事忆》《我和隶书》《唯有文章千古扬》《忆丁旦》《清代隶书管见》《一代宗师伊秉绶》等篇章写到了伊秉绶。沈老师12岁到广州湾与家人相见,“一天父亲喜冲冲地为我买来了一部《默庵集锦》上下册,即伊秉绶的书法汇编。父亲要我好好学习伊隶,我不待父亲的嘱咐,幼小的心灵早已融化在伊隶之中,如饥似渴,临读不辍。”又一日,沈老师路过一商店,见店堂深处悬有伊秉绶大联:强恕事于仁者近,㧑谦身向吉中行。一看再读,不忍离去。店主蔡惠和先生允他第二天自备笔墨进店对临,观者不少。“有一次我用心临写伊秉绶的隶书五言联‘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几可乱真。父亲亲手用绵缎装潢后悬挂画室中。”也就是在广州湾的日子里,沈老师同时在学汉隶。“我初学汉隶,家里只有一册石印的《史晨碑》。”那位喜欢收藏的店主蔡先生“尽出所藏,供我临摹。我获此良机,便探本求源,推索其意。于两汉金石则好鲁孝王刻石、张迁、衡方、华山、西狭颂、石门颂、史晨诸碑,每种各临摹数十遍。于篆则学散氏盘、石鼓文,又复沉浸于六朝、北魏书体。这样朝夕临读,寒暑不辍,达数年之久,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沈老师未及弱冠,已为一生的书法生涯奠定了基调。2006年,沈老师创作“晓起晚来”十一言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款文为:“曩读叶浅予先生文,知扬州平山堂旧有伊汀洲是联,惜已早佚,今拟其意而书之。山阴沈定庵时在望春桥畔梅湖草堂。愧未能似其万一。丙戌年中和月。”这幅拟伊的对联比较方便我们分析沈老师隶书与伊秉绶隶书的似与不似:两者都是气息高古、气格壮大。伊隶更倾向沉静肃穆,沈隶则多一点摇曳多姿,洒脱流贯。伊隶瘦劲奇肆,沈隶则偏向圆润中和。刘恒先生说:“沈先生的隶书在保持了伊秉绶体势特征的基础上,并没有明显承袭伊氏字形结构偏向图案化或喜欢夸张的习惯,而是用行草的自然流动来避免了僵硬齐整,表现出浓厚的书写意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绍兴工作,有较多机会看沈老师挥毫作书。沈老师作书用长锋羊毫,蘸浓墨,下笔凌空杀纸,极其果断狠猛,按实笔毫后涩涩地前行,有时笔尖挑向一方状似翻滚跳跃,空中收笔潇洒而有余音袅袅之效。这种用笔方法非亲见不敢相信,亲见了又觉惊心动魄。而书者从容不迫,神态自若,绝无解衣磅礴之状。沈老师书法作品风格比较多样丰富,有的雄浑苍莽,有的秀润清通,有的奇肆纵逸,也有的静谧温和,很难一言概之。我们不妨找出一些代表作来作分析。隶书匾额:1980年书“中方广寺”额,纵长字形,意近汉摩崖,古拙浑厚。某年书“弘一大师纪念馆”,章法类伊秉绶,字字密排,气息圆浑敦厚。2006年为人民大会堂题“浙江厅”,字字独立自足,笔笔苍润圆满,六尺纸内气韵丰盈,完全的“自家笔法”。隶书对联:1983年书”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行笔翻腾,体势开张,最具八十年代特征。1996年书西湖岳王庙旧联“名胜非藏纳之区对此忠骸可半废西湖祠墓,时势岂权奸能造微公涅臂有谁话南渡君臣”。2005年书兰亭流觞亭旧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两联均为徐生翁先生曾书,沈老师原大补书,师生情缘注入毫端,精心营造,可称完美。隶书小字:1991年书“山阴画家沈华山先生暨诸素君夫人衣冠冢碑铭”,1994年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沈老师书写隶书小字长文作品多先打朱丝格,然后屏息静气书之,无不精美绝伦,允为法则。行书:1986年书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笔法融合碑帖,字形掺入篆隶,整体谐和。2011年书“王羲之兰亭序”,纯正帖学笔法,通篇气韵流贯,时已八十六高龄,竟无一懈笔。2011年书“一尘不到”,重笔捷书,墨色苍润,老辣中透出秀色。其作为正文隶书的落款行书,也多有精彩纷呈之作。篆书、楷书的代表作不再一一。(以上举例作品,多据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沈定庵书法集》和浙江美术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风书峰》。)

沈老师与古为徒,师古能化。他说:“我初学时,每临一种碑帖,首先是读,整体和逐个读。心中有个大概,于临摹则注重形似,忠于原作,故我青年时临伊秉绶几可乱真。经过漫长反复的磨练,在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就要逐个背叛它们,所谓学古而不泥古,耻与人同。”他常说“要跳出来,跳出来”。最有意思的是“1993年我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兰亭笔会并拜会了新加坡著名诗人及大书法家潘受先生,于其海天庐宅邸,事前写好了一幅寿字赠祝,潘老接过字满脸喜悦地赞叹‘伊秉绶!伊秉绶!’众人为我高兴,但访后至今我一直在剖析这话中的含义,我的隶书始终受着伊秉绶的束缚,即使我有深厚的功力,但缺少自我风格,所以打那以后,我一直把潘老对我的赞赏作为鞭策和奋进的动力,生命不止,追求不止”。沈老师的书学观和书法实践足为后学楷模。

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沈定庵 书

沈老师与恩师徐生翁的关系是书坛乐道的话题。沈老师在《定庵随笔》中的《遗范足式、遗愿当酬——悼念朱仲华先生》《记刘耀林先生二三事》《记柯灵老人》《忆刘公辉乙先生二三事》《青藤今日有传灯》《亲近沙孟海先生三十年》《师生两馆员》等七篇文章中谈到或专论徐生翁先生。择要说来,沈老师6岁习字即受到徐生翁先生嘉勉,“我六岁习字,家父作班禅额尔德尼活佛造像,命我题字,并悬诸室中。一日,越中大书画家徐生翁先生过访,见造像题字注视良久,后问我父亲题字为何人所书?答曰:‘小犬所涂’。先生喜悦赞许,说此儿之字出诸自然,具天真稚朴之气,嘱我父亲善加诱导,以求进步。”沈老师从粤返浙第二年,“携劫后余物——两幅先生早年书画作品拜访先生,不意先生自谦不够惬意,愿以新作调换旧作……时隔不久,先生以一字一画见赠,画为红梅,字为录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二。落款都写着‘定庵世兄。’”沈老师曾想“立雪徐门”,知其不收学生,不敢启齿,“只有不时登门求教,承先生不弃,赐以指点,获益良多。”“直到1956年(师已82岁高龄,我年29)承王贶甫(周恩来总理表弟,绍兴市副市长)、陶冶公(鲁迅留日同学,著名民主人士)、朱仲华(绍兴乡绅)三位前辈引荐,始收我为入室弟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界对徐生翁先生了解甚少,沈老师做了许多介绍推广的工作。1988年元月,“徐生翁、沈定庵师生书画展”在西泠印社举行。据刘正成先生说,当时沈老师去北京沙滩大院《中国书法》编辑部,送去一大堆徐生翁书法照片,口中念念不忘先师功业。在沈老师的努力下,徐生翁先生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刊发。沈老师也多次与我谈过宣传徐生翁先生的事,我按沈老师之托,曾向《中国书画》出版社的社长(我中央党校的同班同学)作了推荐。2004年10月12日,沈老师赐我一信:“承绍介,北京中国书画杂志陈震生先生已来信并寄来杂志,目前我正在整理先师材料和充实年表内容,并综合性的再草拟绍介先师文章,为慎重计,只好多费时日,我并将写作计划向陈先生示告请教......”2006年,沈老师应刘正成先生约为《中国书法全集》撰写了《徐生翁年表》和《青藤今日有传灯——记恩师徐生翁先生》。2016年6月9日,沈老师又赐我一信:“......今随函奉上拙著《近百年绍兴书画家传》续集一册,请赐读并正。另再附上拙文《徐生翁先生书画艺术及其篆刻和诗文初探》一篇,亦烦道兄诲教。再如能浙地报刊披露绍介,则不胜感荷。拜托,拜托。”我遵嘱找了《美术报》蔡树农兄,沈老师的大文很快便在7月23日的《美术报》上全文发表。沈老师说:“为了弘扬徐师书画艺术和高尚人品,我自1962年开始撰文发表于报刊(1964年先师病逝),此后撰文不断,已写文30余篇,计十余万字,并在杭州西泠印社及绍兴兰亭为徐师举办书画展览,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徐生翁卷》,合编《西泠印社书画名作丛编·徐生翁书画》等工作,然师恩浩荡,我所做的微不足道。”徐生翁先生的书画艺术在今天的社会受众面上可能仍是“小众”的,但在艺术界已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一,其中沈老师的用力推介功不可没。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沈老师曾引我到他家中,让我看徐生翁先生临写《史晨碑》真迹一页,口中不停地说:“真好啊,真好啊。”其实我当时还似懂非懂。今天再看,虽然只是印刷品,我也由衷感叹:真好啊,真好啊。

沈老师与徐生翁先生的关系最重要处在于:一是沈老师在文章、访谈中多次强调:弟子于先生,既学书艺,更师人品。二是在艺术上师其心不师其迹。沙孟海先生有言:“上海王蘧常不循其师沈寐叟迹,绍兴沈定庵不留其师徐生翁痕,其善学书者。”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沈定庵 书

沈老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调入绍兴鲁迅纪念馆,此后一直在文化文物系统工作,对绍兴的文博文史工作作出了不少贡献。《定庵随笔》中的相当部分篇章都是这一类:《塔山》《蕺山》《漫话绍兴的桥》《陶里、渊明桥》《三味书屋的字画与匾对》《绍兴秋瑾纪念馆》《绍兴纸扇》《杭甬铁路沿线地名小考》《关于绍兴太平天国壁画问题》《答浙江学刊编辑部的信》《老台门与宁王府》《绍兴的项羽祠》《“捐献鲁迅文物展览”记》《绍兴秋瑾故居的沿革》《新发现的秋瑾书信》《徐锡麟烈士的遗诗》《两登大善塔》《古越藏书楼重光有感》《从茅盾故里到柯灵故里》《话说“深秀”碑》《从“先生坟头”说起》......文章涉及文博、文史甚至还有旅游;不仅有介绍,有研究,还有相关工作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很有价值。沈老师还利用工作的便利,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为绍兴请来了名人名家的书法真迹。1962年沈老师与县领导一起陪同郭沫若同志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请郭老当场书写了整四尺宣中堂。事后又以馆里名义致函郭沫若,求得“绍兴鲁迅纪念馆”馆名真迹。沈老师还向馆里提议并执笔致函潘天寿先生,求得“三味书屋”“周家老台门”“鲁迅故里”“青藤书屋”等潘老手书真迹。今天人们在各景点看到的名家题字,其中凝聚着沈老师当年的胆识和心血。

有两件事还可略为展开说一说。一件关于“徐渭墓园”。60年代沈老师于绍兴木栅寻觅到“先生坟头”——一堆黄土和一块刻有“有明一代才人文长徐先生之墓”的石碑。“十年浩劫”后墓碑已无影踪,墓地被毁。此后徐渭墓修复,碑文被改成“明徐文长先生墓”。90年代中,北京刘正成先生来绍寻访徐渭墓,倡议并邀集沈老师和朱关田老师三人一起捐赠书法百幅给绍兴县文保所以助修复保护。沈老师对墓碑的写法始终耿耿于怀,最后从《绍兴县文物志》上找到“徐渭墓”条:“其墓原不甚考究,仅黄土封顶,墓前立有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书墓碑。”根据“有明一代才人”正是袁宏道发现徐渭诗文后的赞誉,敦请县文保所恢复碑文原貌。还有一件事,关于陈洪绶墓。陈洪绶墓在绍兴谢墅官山岙横棚岭下,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98年初绍兴市有关部门将火葬场迁到了陈洪绶墓旁。沈老师闻讯义愤填膺,立即以政协委员名义上书市政协提案组,依据《文物保护法》历数不能动迁陈洪绶墓的诸条理由,发出愤怒谴责之声。这两件事都体现出沈老师作为文保志士的敢作敢为。

沈老师是一位慈悲心肠的宽厚长者,为人处世温和谦让,奖掖后进更是不遗余力,对此我有真切体会。我1983年从贵阳调入绍兴,不久就在书法活动中认识了沈老师。1985年有郑州国际书展,沈老师当然入展了,我也侥幸入展了。我们一老一小相约坐火车同赴郑州观展。一路上沈老师带着黄酒,两人对饮谈笑。看完展览后我又随沈老师去观黄河碑林,吃黄河雌雄鲤鱼。归途经上海时,沈老师随我一起去我父母家用餐,与我父亲(两人同岁)饮酒谈天甚欢。在这前后,杭州西泠印社有一本《西泠丛刊》,要做一期浙江中青年书家专栏介绍。我初到浙江,本无入选可能,沈老师向编辑李伏雨先生力荐,我才有了入选的荣幸。绍兴市书法家协会成立时,沈老师任主席,我忝列副主席。后来我又加入了沈老师任会长的兰亭书会,成为第二批会员。可以说我追随沈老师,从中得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呵护,此情难以忘怀。1996年我又从绍兴调杭州,沈老师仍以书信关心着我。如2002年农历十一月朔日赐我一信:“惠赐大著书法集早已拜读,迟复为歉,请谅。您的竹简书越来越有个性了。钦佩钦佩。日前我去海宁沈钧儒先生纪念馆瞻仰,在《沈钧儒先生纪念馆藏书画选集》中读到您的序二,越读越有味,是一篇极佳的散文,和君的书法同样的美,可能有过之。难得,难得……”满满的对晚辈的鼓励。2006年又赐我一信:“……阁下前在绍大作展览,开幕式弟适外,翌日至鲁馆拜读,秦汉遗韵,尽收眼前,可喜可贺。此外作品装潢,亦具特色,值得借鉴。”2014年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做“我襟怀古”个展,2015年将个展移至浙江美术馆展出。开幕那天(并无开幕式),九十高龄的沈老师来到了展厅,既带给我意外惊喜,也让我心感不安。沈老师高兴地与我合影,还赠我手写贺诗:“陌上溢兰馨,薰风拂我襟,运斤生逸韵,怀古可开今。鲍贤伦先生书法展览志贺,沈定庵顿首。二〇一五·四·十,于绍兴。”展读这些沈老师的书函,我不禁泪目。这几十年一路过来,我从非常幼稚到有点成熟,沈老师一直以长者的智慧引导着我,用不断的表扬来激励我。沈老师有大恩于我。沈老师逝世后,有不少后学晚辈写了回忆悼念文章,篇篇都是沈老师对后学的关心帮助。可见沈老师关爱年青人,广施恩泽,并非独润于我。那是沈老师人格修养的必然。

沈老师有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夫人王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几十年来沈老师的生活起居都由她料理照顾。据沈老师说,平时她也写隶书,很用功,天天写。沈老师有一儿一女,给儿子起名大晔,给女儿起名大晟。沈老师姓沈名昕,他把日(光明)延续给了子女。大晔为书道中人,10岁参加儿童书法展,沙孟海先生亲来观看,给予鼓励。大晔是中国书协会员、兰亭书会会员。后经营一家印刷厂,经济来源丰盈,并包揽了沈老师所有出版刊行书籍的设计印刷。大晟的工作单位在图书馆,专长是古籍修复,也为沈老师寻找整理相关资料提供帮助。大晔、大晟成家后生儿生女,都独立在外居住。平日里沈老师夫妇相濡以沫,自得其乐,大晟不时过来看望照料。

我最后一次见到沈老师是2022年7月6日。我们应约按时到达沈府,沈老师已站在客厅等候。大晟说每次走廊上电梯铃声一响,沈老师便说来了来了。我们见到沈老师王老师穿着得体、精神矍铄,见到房里摆设整齐清洁,近乎一尘不染,便明白两位老人过着很有质量的生活。大晟的陪伴侍奉给老人极大的安慰。我带去了自己这两年“大块文章”展和“水送山迎”展的作品集,请沈老师批评。沈老师只说好、好,那是老辈的作派。从闲聊中得知,沈老师每天还喝一杯黄酒,不能多喝,每天与朋友打一打小麻将,人不够,三人也行,王老师说两个人也打。见墙上安装有一条木扶手,沈老师便说他每天扶着动动四肢,也是锻炼。沈老师那天兴致很高,与我们谈他的父亲沈华山的书画,谈他自己千里寻父的往事,谈广州湾空袭造成家破人亡的灾难,也谈到去郑州的火车上一路喝酒喝过去,但不记得黄河景区管委会主任请他吃黄河雌雄鲤鱼的高规格接待情节了……沈老师说话时思路清晰,还常用手势配合。看到年近百岁的老人这样健朗,我们都非常高兴。两个小时很快过去,沈老师与我们一一合影留念。我们请沈老师王老师多多保重,然后心满意足地带着沈老师赠送的书册与沈老师告别。这一告别竟成了永诀。

我在想,那天沈老师为什么只字不提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的事,不谈一句关于当下书坛的话题,这定是一种人生境界。沈老师最后一二十年自觉地避开纷扰的书坛,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心中有佛,手中有笔,云在青天水在瓶。沈老师的境界可谓真树高标,一棵大树矗立于天地之间,自立而自足,无需风的喧哗,果然雍容,果然宽博,果然高邈。

此文应沈公子大晔兄所嘱,行文匆忙,未及酌酙,敬请各位高明批评指正。

2023年3月于杭州

编辑: 宋玥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