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一个曾经吃不饱肚子的国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税收5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GDP的60%来自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城镇劳动就业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市场主体90%以上是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发展始终伴着风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构成新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明确勾画出新中国经济发展所有制结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坚持下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使个体私营经济都被当成资本主义,几乎都被“割”掉了。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以后,民营经济迎来了春天。而后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争议和波折,但民营经济的生命力依然旺盛,“春风吹又生”。
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理论、制度、政策等方面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个体经济的报告,“个体户”开始应运而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明确肯定“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其中首次打破个体经济不准雇工的限制,为个体工商户扩大经营规模开了绿灯;2007年3月国家颁布《物权法》,明确产权的归属,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依法保护产权,尤其是民营企业产权。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既强调国有经济要“增强活力”,又提出“民营经济要做大做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又一次重大突破。2018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环境中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着生存考验,党中央国务院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政府管理,通过降税减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定向降准给中小微企业输送活力……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问题,让民营经济在“挑战—应战”中发展得更好。
民营经济发展还得益于人民群众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不能不提到浙江,有道是:一部浙江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1980年12月11日,温州人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全国第一份个体工商执照(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1987年11月7日,温州市政府颁布《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承认股份合作企业的合法地位,桥墩门啤酒厂拟订了全国第一份股份合作制章程,1990年2月,农业部颁布《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示范章程》,把桥墩门啤酒厂企业章程作为重要蓝本; 1991年1月,温州人叶康松在美国成立了“康龙公司”,成为中国批准的第一家私人跨国公司,从打火机等温州小商品入手,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1995年8月28日,温州在全国第一个异地商会昆明温州商会……这些“全国第一”,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争,以及不可遏制的首创精神,显现了人民大众书写历史、缔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民营经济发展更得益于地方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的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把浙江建成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标杆省份。在推动民营经济创业创新、转型升级上,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走在全国前列;在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和氛围上,帮助企业“搬三山”“开三门”,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彻底打通“最后一公尺”。发扬“店小二”精神,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支持和保姆式、专家型服务,让每一位民营企业家都能安心投资、顺心办事、舒心创业;通过建立“三张名单”、建好“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开展“三服务”活动,探索多条路径,分类施策,创新服务,让金融政策工具运用和金融服务创新,破解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通过营造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擦亮民营经济这块浙江对外的金字招牌,使之始终成为浙江发展的制胜法宝,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财富源泉。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观念、社会心理变革。民营经济的发展,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旧观念,激发了革新创造、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强化了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产权意识、服务意识,带来了就业结构改变,产生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带来劳动人事制度改变,人口流动改变,城乡关系改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信心,开拓前进,让一切社会活力充分涌流,在突破创新中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创造奇迹,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持续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