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以公开促保障,才能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仅是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得以畅通,更是为了以公开推动理念转变与流程再造,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打通最后一公里。但近年来,一些部门在政务公开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用好群众获得感这瓶万能的“洁面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群众的获得感,取决于政务服务是否到位,来源于干部的政绩作为。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与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的穿针引线下,越来越多的基层部门开通了政务新媒体,就此实现了政务公开模式的“脱胎换骨”。“互联网+政务”“新媒体+政务”等新模式为人民监督政务提供了新平台,许多群众借此熟悉了办事流程,了解了政务情况。虽然目前政务公开的模式逐渐多样化、数字化,但不容忽视的是,有许多政务公开平台宛若盆景,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内容潦草简单,许多数据、报表都没有及时更新。一些线上政务小助手在回答群众疑惑不解时,常常答非所问,胡乱发声。政务公开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速成模式,不光于无形中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公信力,更影响了群众对于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不论政务公开采取何种模式,不论政务公开平台采用何种技术,不能让群众满意都不是好模式好平台。要用好群众获得感这瓶万能的“洁面乳”,首先就要认清政务公开的实质与目的。没有公开,何谈监督,离开监督,权力就会滥用直至腐败。政务公开是党和国家实行民主监督与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强化民主监督。因此,我们在创新或完善政务公开平台时,一定要建立群众认可、方便高效的公开渠道。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将群众关心的、渴求的惠民利民政策及信息作为公开重点,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务公开水平的重要标准,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从而倒逼政务公开平台不断更新健全。
政务公开不是搭花架子,更不是记流水账。作为一项政府的基础工作,政务公开制度化、日常化、标准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认真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已迫在眉睫。现阶段各地“三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乡镇、部门何不借此东风,尝试着像运营网购平台一样运营政务公开平台,像回答高考答卷一样回答群众疑惑,真正用好群众获得感这瓶万能的“洁面乳”,为日常工作“洗洗脸”“祛祛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