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与民政部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我国结婚率正在逐年下降,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我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新低,引发了不少单身男女的焦虑。我国结婚率下降,看似源于近年,但其实并非是一个刚刚出现的趋势,而是我国人口变化的合理结果。
首先,我国适龄的结婚人群较以往变少了,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正在不断走低。198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23.33‰,1996年人口出生率为16.98‰,而2010年出生率仅为11.9‰。出生率下降对于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作用显著,当年的出生率下降会直接影响二十年后适龄结婚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结婚率的分母是全部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龄化人群越来越多,从整体而言也会相应挤压适婚人群的占比。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都表明,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生育率走低、结婚率走低、老龄化走高都是正常的人口发展规律。
我国结婚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城市化。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增长,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单身贵族”们带来了多重选择,人们主动结婚的意愿普遍降低。而近年来我国女性的权利意识不断加强,部分适婚的年轻女子开始更加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许多人追求“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主义”,宁可讲究也不愿意将就。当然,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带来了挤压效应,现在的婚姻不似上个世纪般简单方便,多的是对家庭与经济的考量。工作、购房、生育还有教育,无一不让年轻人感到“压力山大”,无形之中延长了磨合、协商的时间,从而延长了年轻人的平均婚龄。
结婚率下降虽然具有上述合理的原因,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确实给我们带来一定的风险,最直接体现的就是出生率下降。未来我国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将会呈现下降趋势,严重时将制约中国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综合而言,结婚率降低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但仍值得我们重视关切。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社会包容度大大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从长远眼光来看,政府还是要拿出办法来促进年轻人结婚生育。无论是前几年全面放开的二胎政策,还是不久前在个税改革中增加的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我们均能看到这方面政策在不断努力。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提倡“迟点结婚”,有些观念性、社会性的因素或许难以改变消除,但是主动为他们清除一些政策性、经济性障碍,或许可以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