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电子版中国地图,在东海之滨,一片绿色映入眼帘,全省森林覆盖率61.17%,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6个……这些都是构成浙江省域国土的鲜明底色。浙江省近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不少浙江企业而言,生态曾经是负担、是成本,如今则是红利、是新增长点。
浙江的生态之美,除了明白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外,还有就是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行动。无论是地处浙西南山区的庆元县,在连绵群山的最高峰植绿养绿,还是绍兴等地的“五水治理”工程,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他们敢于提前打破发展的生态瓶颈,将植树造林、企业担当成自觉行动,这些都是鲜明的生态之美底色。
毋庸置疑,变“生态负担”为“生态红利”须有真功夫。如果不能认清生态对于幸福的定义,不能认清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可能会将生态当成一种负担,以至于会将自己企业的环保责任丢在脑后,更会将不达标的污染源偷偷地排放到江河湖海,偷排到到农田沟渠当中。此情此景,表面看是赚取了一点蝇头小利,伤害的确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家园,给生态文明造成极大的伤害。浙江在治水、治土、治气、治废等方面多管齐下,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才有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扩围。
因此,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只有权衡好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勇于担当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将个人企业的发展在生态红线面前彻底让路,才能有高举头顶的生态文明,才会在治污水、防止水土被污染等方面一着不让,就像浙江那样,宁可每年以牺牲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也要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上不出任何差错。企业该转型的转型,该治理的治理,一刻也不手软,决不把污泥浊水带进新时代的发展洪流之中。
当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除了浙江,其他各地都在加强行动,各地都将生态文明划定红线,在生态面前一切让道。比如我们看到有些城市,即使是扶贫攻坚最严峻的地方,为了保护生态,不仅志愿者们牺牲休息时间投身宣传引领活动,企业也是扎扎实实地将蓝天、碧水当成一场硬仗来打。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党员干部带头争当环保的宣传员、保卫员,企业职工都能当好企业生态的监督员,但凡涉及生态问题,一切都让道,为的就是将美丽生态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出来。
下了真功夫,生态文明才有长效能。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多将目光聚焦长远,拿出真章实招,才能将生态这场硬仗打个漂亮的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