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下午拍摄的越城区胜利西路。此处为中共绍兴地委机关旧址——绍兴城区古贡院20号原址一带。
见习记者 章 斌 摄

1926年5月,中共绍兴地委成立。图为地委机关旧址——绍兴城区古贡院20号。
(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古贡院20号,一个地标的背后,是党领导绍兴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记忆。绍兴今年将大力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加大对这一带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的保护,深度挖掘并激活绍兴传统文化。
在越城区胜利西路与西小路路口,原有一座古鲤鱼桥,桥的西侧相隔数十步,还有锦鳞桥和跃龙桥。三座桥的桥名都寓意金榜题名,这是因为附近曾是辉煌显赫的宋代建筑——贡院之所在。据周廷翰《古贡院记》记载:自鲤鱼、锦鳞二桥缘河而西,又北折至西如庵以及弃地十余亩,皆贡院所有。时至今日,贡院已不复存在,但93年前,就在古贡院20号这座古旧民居里,曾酝酿出中共绍兴地委领导革命的星火源头。
革命源头区域
1926年2月,中共上海区委派梁茂康到绍兴县筹建中共绍兴地委。随后,中共绍兴地方支部改为中共绍兴独立支部。梁茂康带领党员骨干,到下方桥等地调查机织工人生活情况,开展党的工作。4月,在独立支部的领导发动下,下方桥、华舍、安昌一带2.5万名机织工人为维护工人利益,开展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并从中吸收37人为党员。
“当时成立中共绍兴地委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图片中的古贡院20号就是地委机关旧址,许多重要会议和核心成员的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金燕说,据史料记载,在1926年5月2日召开的绍兴县党员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共绍兴地委正式成立,由梁茂康任书记,从此绍兴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而古贡院20号也有了新的使命,开始频繁有或穿长衫或穿中山装的志士出入,他们迅速将绍兴地委下属支部扩大到4个,发展党员60余名。在绍兴地委的领导下,绍兴地区工农群众运动也逐渐展开,各行业工会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此后,上虞、诸暨、新昌、嵊州陆续建立党组织,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为一个党组织网络。各地党组织在斗争中锤炼,在斗争中壮大,将绍兴地区的革命不断推向高潮。
城市形象窗口
古贡院20号的具体位置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一根红线穿越90余年如磐风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绍兴人民在艰难与曲折中不断前行,绍兴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文史专家任桂全介绍说,绍兴解放初期,绍兴地委和绍兴专署带领人民开展接管城市、剿匪反霸、民主政权建设等工作,新生的人民政权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新中国成立70年,绍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与时代同步,绍兴政治中心不断北进。从胜利西路到镜湖新区曲屯路,再向北向东至镜湖新区新行政中心,历届绍兴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时光投射到最近,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绍兴举行,群贤毕至、大咖云集。而论坛举办地正是有着61年历史的绍兴饭店。昔日古贡院所在的区域,迎来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绍兴饭店总经理应明说,作为绍兴市重要接待饭店、高端赛会举办地,绍兴饭店见证了绍兴不凡的发展轨迹。同时它敞开大门,迎接市民和游客入内办宴、游览,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绝佳窗口。
俯瞰绍兴饭店周边,楼房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餐饮商贸繁荣,当年的革命源头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绍兴今年将大力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加大对这一带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的保护,深度挖掘并激活绍兴传统文化。同时启动绍兴饭店二期扩建提升工程,将其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绍兴文化+江南山水+国际形象+宴会交流”的绍兴国宾馆,助力绍兴文化与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感言
古贡院20号,曾经是中共绍兴地委机关所在地。当年,这座古旧民居,点燃了绍兴革命的星星之火,绍兴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现在,虽然它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仍然活在绍兴人民的记忆里。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改革开放以来,同在一条胜利路上的绍兴市委市政府,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试验,到如今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与从容,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四大”建设的重大机遇,凝聚起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带领绍兴人民走在新的征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