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的三月是一张不过时的明信片,在千年烟雨间自如穿梭,尽得风流。
山不高而秀雅,林不染而滴翠,数枝桃花,几泓碧波,风河晚渡中,欸乃一起山水缘的风韵。
门缝微开,历史的细节便探出半个头。传说中的《兰亭序》真迹在时空的某个章节里正襟危坐,在聆听闻名遐迩的叮咚里是依然不绝的回音,有《青花瓷》从竹林深处悠悠飘出,折叠多少尘封的典故。
所有的景致都是线索。亭可以重修,碑可以重建,倒映在曲水流觞的翰墨,定格在春潮里的笑影,却始终葳蕤。能在沧海桑田里风韵犹存的,定是一个文化基因,抑或是一种记忆文本。
一页纸张存留古人的呼吸,有灵魂的山水,有灵魂的亭碑,总是有记忆的。不必探询那次雅集是随意还是刻意,不必叩问那个时代是彷徨还是迷离,时空只是一瞬,经典已成永恒。
兰亭,在记忆和回眸中不改大气的磅礴。
天南海北的人,礼拜梦中的景仰,乘兴而来,仿佛不是过客,而是归人,好像千年以前,就来过这里,或者和谁相约,一起来赶赴一场盛宴。
谈笑间与群贤对话,与少长论诗,斗胆问一声:谁家字更绝?曲水流觞处,兴怀落笔,将岁月不急不慢地一寸一寸地斑斓在那张微黄的纸上。那闲敲的墨字,抵得过无情的秋去春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这清澈的溪流,宽舒的和风,澄明了天空的纯,云朵的白,还有地下水的清,轻而易举便打动柔肠,让人忍不住想低下虔诚的头颅,甚至不想或不敢大声说话,在这里,心不净是不可能的,心不静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一不小心走进风景的人,都会感触到这份宁静与古朴、诗意与干净,都会惊叹远古与现代仅一墙之隔,联系得那么紧密,过渡得又如此自然。
苔痕斑斓,古藤缠绵,春芽勃发,一弯东晋的月光,被拂晓的风吹进一阙词里,一行热泪穿越时空:我们是来寻找历史的。
恍惚中,静立的石头全部复活了: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岁月之上,一个节日在守望:文墨同辉,我书我心,荣擢百世,延展学书路径……所有的继承与创新,都是下一个千年后历史的回响。
源流,时代,何尝不是:源流,未来。
空灵之地,总是千年有缘。千年古城疾驰在梦醒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