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煦风微送。在传统文化中,这不单是春游踏青、感受生气的时节,也是寄托哀思、缅怀先辈的时刻。而曾经烧纸钱、放鞭炮的旧俗陋习,在造成空气污染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安全隐患。清明节,守好这份“清明”之风,离不开绿色环保安全的文明祭扫形式。
清明祭扫,其根本在乎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对先人最大的告慰莫过于不忘根本、传承家风。站在先人肩膀上,精华心灵、启迪智慧,为个人积存正气,为社会汇聚正能量,这才是清明祭奠应有之义。然而在一些地方,祭祀出现庸俗之风,不仅铺张浪费,甚至大搞封建迷信,搞出“扎洋楼、烧汽车”的闹剧,不仅劳民伤财、污染环境,还污染了人们精神世界。
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绿色祭祀。与其燃烧纸糊的假物件,不但侵扰山林、践行花草,还有可能引发大火的危险。显然这种污染环境、威胁安全的祭扫老方式有悖新时代的公德,更加健康、更加绿色的祭祀方式才应成为当下倡导的选择。要将纸钱、冥物、蜡烛、鞭炮扫到陈规陋习的角落,让“鲜花代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方式成为主流。鼓励在坟旁栽绿树,荫凉遮祖先,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先祖的感恩敬畏之心。
处于现代社会,传统的祭祀活动也应与时俱进。清明节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其纪念的形式也经历了祓禊、春游、烧纸钱等不同方式的转变。当代社会,大可以尝试翻看老照片、先人遗物等方式,在亲人围坐中召开家庭追思会,感受传承至今的良好家风;或者网上撰写一篇回忆文章,记载祖辈上流传的故事,让家族的印记在新载体上保存更久。这种看似简化了形式,但突出了纪念的实质,这样的“无烟火祭祀”不但更符合祭祖的本义,还实实在在地温习了亲情孝道、传承了清白家风。
“无烟火祭祀”不但没有丢失应有的那份庄重肃穆,还体现了当下时代的新风尚。期待大家能真正做到绿色祭祀、安全祭祀、文明祭祀,将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文明行为的先行者、推动者和捍卫者,以实际行动,为“文明祭祀、无火清明”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