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两会务实的会风、直面问题的勇气、实事求是的作风,一些饱受基层群众热议的难点、热点问题,达成了共识,提出了思路,制定了举措,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特别是,两会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传递出倡导实干、激励奋斗的鲜明导向,更为落实两会蓝图提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真正把减负成效体现在基层,成为了抓落实的头等大事。
基层负担重不重,一个字,重。既有客观上的任务重,也有主观上的“人为重”。这就很像基层群众遇到的“办事难”,既有客观上的“事难办”,也有人为的“事难办”,往往是跑了冤枉路,办事还在“原地打转”。对此,浙江省试点的“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举措,以“最多跑一次”的硬杠杠,收到了便民惠民奇效,为百姓办事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有了获得感。今年,我们大力开展“基层减负年”,就需要这样的“硬杠杠”,明确规定减少会议的量、文件的量、考核的次数、督查的次数,用这种量上的变化,去收获基层工作人员质上的感受,从而推动基层各项工作从“忙忙碌碌”到“井井有条”,把形式上的“忙”转变到工作上的忙,让基层各项工作实起来、强起来。
基层任务难不难,一个字,难。既有客观上新形势下群众对基层工作标准的要求高,也有主观上部分基层干部能力不适应的水平低。为基层减负,不是减掉工作的质,恰恰相反,要真正让基层工作人员的本领强起来、能力水平高起来,让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真正有“金刚钻”,干好服务群众的“瓷器活”,基层减负,是在提升本领上的减负,是在夯实基础上的减负,减掉的是不必要的事务和环节,带来的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基层任务多不多,一个字,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多、事难、事复杂,哪一项任务完不成,都要被问责、被追责,长此以往,基层干事的积极性就弱了,疲于应付的心态就多了。基层减负要减出活力,就要向基层头上的“线”缕一缕,哪些是真正的“绣花”的线,让每一条线,都能精准地找到“绣花针”,避免工作层层空转,耗费宝贵的基层人力、物力和精力。
基层减负就是要发扬“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精神,准确找出影响基层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不适宜的考核、督导、会议尽快纠正完善,努力为广大基层干部创造一个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让激情和汗水挥洒在决胜小康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