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化艺术工作发挥着为新时代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文艺最能彰显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如何让文艺作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如何实现文艺与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实现“同频共振”?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亟需完成好的时代课题。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往往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而非局限于“象牙塔里”的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文艺可谓是时代的“活化石”,记录着个体的酸甜苦辣和家国命运的浮沉兴衰。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发扬“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通过审美的艺术形式,紧贴时代脉搏,让自身创作和时代实现“同频共振”,敏锐阐释出新时代的本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无疑是极其幸运的,正在亲身感受经历着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震人心魄的全方位大变革,即使放在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独领风骚、绝无仅有,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要积极主动投身时代的滚滚洪流,记录书写出当今时代的宏伟史诗,从新时代的需求、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出发,努力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虽源于现实生活,但并非对其简单的临摹刻画,而是在细微处挖掘真善美,在昏暗中探寻光和热,用心用情对生活素材“深加工”,弘扬正能量,用艺术的魅力春风化雨般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从而潜移默化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要具备“灵魂工程师”的情怀,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坚守着“寻他千百度”的执着,才能“蓦然回首”发掘出新时代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