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诸暨市店口镇小微企业园——友地临杭产业园(二期)推出84幢厂房,报名要求入驻的小微企业超过150家(本报2月24日头版报道)。这让当下一些外表漂亮内部冷清的小微企业园很不是滋味。“友地”为何受到小微企业青睐?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到底需要怎样的企业园?企业园与小微企业之间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厘清这些,对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绍兴实体经济而言,培育小微企业成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去年,全市小微企业新增2.9万家,总数达到16.5万家。而要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缺用地空间、缺规范管理、缺配套服务、缺要素支撑”等难题,小微企业园是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各地掀起小微企业园建设热潮。
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小微企业园楼盖得醒目漂亮,定位也“高大上”,打出了“高新产业”“前瞻性产业”孵化平台的旗号,但实际入驻企业并不多,整体缺乏活力与生机。一位乡镇负责人坦言,一是因好项目难招;二是因小微企业缺乏入驻兴趣和实力。
一方面,“低散乱”整治深入推进,激励和倒逼小微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园引不来小微企业“优质火种”。也就是说,小微企业需要小微企业园,但小微企业园没有建成小微企业想要的样子。矛盾的本质是供需缺乏有效对接。
那么,怎样的小微企业园才接地气呢?友地临杭产业园从酝酿到实施的过程,具有启示意义。该产业园由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开发运营,结合店口产业实际,定位为金属加工。建设伊始,园区与有意向入驻的小微企业建立互动机制。如厂房设计建设,不仅园区对企业提出环保、安全等各方面入驻要求,企业也根据制造生产实际需求,对园区提出用电、用气等配套要求。有企业提出的“二楼设备吨位重,地面要加固处理”这样的个性化需求,园区也一一满足。既有高标准,也有贴心服务,企业才有入驻积极性。
小微企业入园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硬件和软件一起上、入园和技改同推进”的过程,无论是设备更新、产品升级、管理改进,都需要园区发挥平台支撑作用,给予精准服务。从昔日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到园区集聚发展,小微企业“腾笼换鸟”的过程,也是投入发展的过程,急需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园区建设者以“三服务”的作风,帮企业所困,解企业所忧,助力入驻企业发展壮大。
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和“低散乱”整治,本质上是建设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必须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集中攻关。小微企业园并不是简单盖幢楼、集聚一批企业,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成长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