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大学空前火爆。然而火爆的老年大学背后却难掩“一座难求”之忧。6月19日,诸暨老年大学报名首日,早上学校尚未开门,前来报名的老人已经挤满门口的空地,1000个名额一个上午就被抢空。
老年人入学难,难在教育资源有限,难在就学老人日趋增多。据悉,我国自1983年创办第一所老年大学起,老年人上学热情持续高涨,目前全国已办起各类老年大学近6万所,在校学生700多万,有4560多万人次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然而与全国2.4亿老龄人口的庞大基数相比,现有的老年大学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入学需求。要求老年大学扩容,满足老年人就学的呼声持续高涨。
一边是老年教育培训资源严重不足,一边是老年人上学热情日趋高涨,这一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生活的一个社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用创新破难题,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破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切入点和公约数。
应该看到,目前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大多依托在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门下,属于公立性质,其社会信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惠的学费、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使老年大学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现象日趋突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民办老年大学却寥寥无几,没有呈现像少儿教育培训那样火爆的景象。对这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拨款有限、社会资金不足、老人支付能力较差,是导致投资者对老年培训市场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市场足够大,社会需求旺,缺少的只是政策扶持和投资回报。事实上,早在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鼓励教师和专业社工参与老年教育工作,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和筹措经费的机制。如果各地都能像激发社会资本办幼儿园和少儿培训机构那样办老年大学,在政策上扶持,在资源上调控,民办老年大学一定能够与公立老年大学并驾齐驱,成为一个面向夕阳的朝阳产业。
新时代给老年教育带来新机遇,只要各地真正把老年教育当成一项民生工程,瞄准老人需求,做到政策落地、市场发力,老年大学定能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一解“一座难求”之忧,让更多的老年人圆上学求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