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但是,绍兴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有不同之处,有其固有的人文和地域意义。
“孝女节”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绍兴民俗学家王立导讲,绍兴人过端午,实际上纪念的是救父投江的东汉孝女曹娥,上虞的曹娥江因其而得名。他说,相传曹娥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5日后抱父尸出,就此传为神话,继而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于是,这一天叫做“曹娥日”,即绍兴人的“孝女节”!
“女儿节”
绍兴端午节,在乡间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来。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果实是必须的,如桃子、粽子等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果实分给左邻右舍,向人炫说女儿女婿有多孝顺云云。故年复一年,谁家女儿女婿没来看望丈人,邻邻舍舍都知道,几年不来,娘家没面子不说,女儿女婿的不孝名也就远播乡间了。所以,端午节对于“翠姐姐”们来说,成为必催夫君归娘家的日子。
“娱乐节”
越谚有云:不看《白蛇传》,算不上过端午。旧时,在端午节下午与晚上,各剧场戏院,各剧种如绍兴大班、越剧、高调班(高腔)都会上演《白蛇神•盗仙草》这一剧目。那是因为《白蛇传》里讲的就是端午节时,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吓昏许仙,然后去“盗仙草”的凄美爱情故事。
“环卫节”
绍兴人的端午节,还是个“环卫节”。农历五月初五,刚跨入夏季,蚊蝇大量繁衍,一些毒虫如毒蛇、蝎子、蜈蚣等开始横行。为此,绍兴人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进行“房屋大扫除”。清扫完后,点燃早早晒干的艾叶和菖蒲的“蚊烟堆”,这些东西都有驱逐蚊蝇、毒虫的功效,用这些干草的烟熏屋子的角角落落。完毕后,再在自家大门上插上新鲜的艾叶和菖蒲,艾叶如旗、菖蒲形剑,故又称“艾旗”“蒲剑”,摇旗呐喊,当然是剑杀各路“蚊蝇蟑虫”,以求驱邪祛病之意。现在,居民大多住楼房,但这一天上街买菜的主妇们,仍会买一束“艾旗”“蒲剑”,插在门旁。
“美食节”
关于“端午”的吃,周作人在《端午》一诗中就有描述:“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黄鱼又称石首鱼)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五黄”中的“黄瓜”“黄梅”为水果;而“大黄鱼”大都红烧为主,“小黄鱼”则清蒸;“黄鳝”除了清蒸,也与大蒜洋葱同炒,叫“炒鳝丝”;雄黄酒,是旧时在烧酒中配“雄黄”的一种酒,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蛇、蝎等百虫。
绍兴农村原有毛脚女婿“望端午”习俗。这天要挑着“鹅”,黄瓜、黄鱼之类与端午有关的礼物,去看望未来丈母娘及未过门的“娘子”,“鹅”者我也,意即我来哉!
“其实传统的端午节,除了纪念意义外,还是有许多值得崇尚的元素:比如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又如有些地方通过赛龙舟活动,传承团队合作精神;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现实意义。”王立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