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全国影响力及口碑指数白皮书最近发布,数据显示,全省已建成7916个文化礼堂;近八成浙江网民点赞我省文化礼堂的建设发展情况;在全国主要省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项目热度对比中,浙江居第一位。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的振兴须先行,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自2013年正式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已连续六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份白皮书的发布,可见全国其他省份对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关注与认同,亦可见文化因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
2017年11月,我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部署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在这“十大计划”中,就提到: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长效机制建设,全省建成1万个以上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覆盖全省80%以上农村人口,构筑农民精神家园。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基层文化阵地集群。深入实施应急广播工程,加强乡镇广电站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的遍地开花,证明了“两山”理论指引下的乡村振兴必需实现精神、物质、生态的三丰收,而文化礼堂的热度显示,广阔的沃野也需要文化的支撑,新时代的农民群众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有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在绍兴,文化礼堂甚至成为村民的“刚需”,2017年,绍兴共开展一定规模的礼堂活动达7000多场、文化走亲100余场,各区县(市)的平均农村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这些数据说明,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不再局限于剧院、影院、广场与文化中心,同样可以扎根于村级文化礼堂,在农民的家门口烹制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
在绍兴规划的农村文化礼堂蓝图中,至2022年,将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预计将超过2000个,也就是说在五之内,村文化礼堂总量将增加三倍多。这张乡村文化蓝图,其实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是农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坚强步伐,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两会,还是前不久绍兴市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作了新的布局与打算,可以预见,在乡村振兴的规划路径内,推动文化兴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必将成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抓手。
乡村振兴是一局下得很大的棋,不止是青山绿水,不止是生态文明,不止是精准扶贫,不止是经济提速,振兴了的乡村应该呈现出整体美、全域美、人文化、民风美。让千年乡村文化积淀的精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优良的乡村文化传统在新时代文引脉搏里传承与重生,而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使用、村镇博物馆的兴建、村史镇志的编撰、乡村好故事的挖掘、农村图书馆的布局,都是留住乡愁振兴乡村的文化举措,也正因为有了文化的介入,乡村才能拥有灵魂,才能吸引游客。
乡村振兴要有文化印记,乡村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活起来、传下去。一方面要将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作为留住乡愁的重要抓手,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抓好古村落古民居的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大力发展丝绸、茶叶、青瓷、木雕等具有浙江地域标记的历史经典产业,形成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另一方面要加强乡音留存与振兴,打造一批传统戏曲特色镇与特色村,同时推进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加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活态文化”保护,守住根脉,留住乡愁。
让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活力,让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彰显时代之魂。要以城乡文化大融合的意识,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下乡、文化援助、文艺互动、文化培育,让村民与游客从优秀的乡风乡俗与文化活力中感受一份来自乡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