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空姐之死,一个行业终于将迎来它的蜕变。昨天下午,距离滴滴顺风车宣布停业整改一周的消息刚过去5天,滴滴发布了顺风车业务阶段整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全平台出行相关业务,对人车不符坚决零容忍,快车、专车、豪华车每天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同时在全平台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遇到险情的紧急求助功能也有升级,用户可自主选择一键拨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等号码。
很多网友长出一口气:早就该这样了!也有人说:终于不用将自己的头像改成“凶神恶煞”了。据说在空姐出事之后,很多妹子纷纷将自己头像改成“猛男”“恶人”,想尽办法遮掩自己的女性特征,既喜感,也心酸。
今年4月份以来,滴滴一直在道歉。起初是针对女乘客遭性骚扰及投资人被打两件事道过歉,但两次事件均未引发滴滴对平台本身的整改。
而5月5日晚上,21岁的空姐在郑州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害一事,重击了滴滴公司原本就已大打折扣的公众形象,让其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之后,滴滴宣布“休克疗法”,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停业整改一周。
应该讲,从5月12日顺风车业务下架到16日出台整改措施,滴滴的效率还是挺高的,而且出台的各项措施都较有诚意。
但是,相对滴滴快速成长后积累的问题之多,我们似乎又觉得,滴滴的措施仍然停留在“头痛医头”的层面,并没有对其自身问题进行全面诊治。
滴滴的问题有多大?可以看两个数字。据统计,绍兴在多家网约车平台上注册的车辆有将近10万辆之多,但是通过运管部门注册考试的,不过区区152辆。这两者之间的反差有多大,滴滴存在的问题就有多大。运管看似是“管”滴滴的,但他们能管住路上的,难以监管线上的,因为滴滴自称是“互联网企业”。滴滴公司另一个特点是轻资产,体量庞大,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多,这使得相关部门对其制约受限,管理较难。
老百姓对滴滴不能忍的另一个痛点是注册司机入行门槛太低。滴滴为了做大自身蛋糕,流量越大越好,对于注册用户来者不拒,几乎是“有辆车就能开网约车”。运管部门虽然要求进行注册考试,但对司机来说,参加考试后就像套上了一道紧箍,如果没有特别强制措施,谁愿意戴上紧箍?
当然,运管部门在规则设置上也有漏洞。譬如当下运管注册认可的车子的要求是12万元以上,很多网友说这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因为大凡开网约车的车辆,都会进行成本测算,裸车价12万元以上的车子,总价在15万元左右,以这样的成本投入开网约车,做一单亏一单,谁会“犯傻”呢?原本想通过注册考试成为合法合规的网约车司机,多数人便望而却步了。
庞大数量的背后是庞大的需求。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滴滴顺风车关闭的日子并不好过,因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作为一名滴滴重度依赖者,我最大的心愿是滴滴这个平台越来越好。滴滴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它要走得更远却必须改变一些存在过程中的不合理。虽然空姐之惨死让人痛心,但我们期待这起悲剧是促使滴滴公司走向负责任公众企业的第一步。152辆与10万辆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滴滴的整改之路就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