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全力抓落实 奋进新时代 >> 图片
向镜湖时代、杭州湾时代加快迈进
2018年02月27日 09:12:3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大城崛起,正当其时。

5年前国务院的一纸批复,开启了绍兴“三区融合”的征程。5年后的今天,古越大地日新月异,绍兴各区域功能趋于完善,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更新,交通路网紧密联通,一个大城市已经勾勒成型。

走进新时代,绍兴大城市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浙江大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和大都市区四大建设,再到市党代会统筹融合提高城市能级理念的实施,绍兴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窗口期”。

以水为魂,再筑大城。绍兴已站在时代的风口之上,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一以贯之抓落实”的精神,以“全市上下一盘棋”的节奏,打破原有的空间藩篱,一步步充实绍兴大城市的蓝图,推动绍兴大城市从会稽山时代向镜湖时代、杭州湾时代加快迈进。

撰文 首席记者 裴金红

从越城区延伸至柯桥区的高架。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牢牢抓住发展机遇 全力提升城市能级

全市域协同,融入大都市区

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迈进,必须坚持全市一张图、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全市域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春节刚过,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凤林路站,工人们已开始紧张施工。凤林路站自去年7月动工以来,已完成管线迁改和三期交通导改,正在推进主体围护施工。在柯桥,与1号线对接的杭绍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开年后9个标段也全面快速推进。作为省重点工程,在同批接轨杭州都市圈的四条城际线中,绍兴这条线是进展最快的一条。

速度,证明了绍兴加快融入杭州、宁波大都市区的迫切性。

铁路、公路、运河、港口……去年绍兴完成交通投资229亿元,投资力度创历年之最。今年绍兴着眼全市域协同、大市区融合,还将全面推进开放外联、组群互通等功能通道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市域交通互联互通,对绍兴立足长三角、接轨杭州、宁波都市区意义不言而喻。”市交通运输局一位负责人说,像即将开建的我省首条超级高速公路,建成后,杭州到宁波只需1个小时,“时间往往意味着城市的竞争力。”

要在大湾区中谋求一席之地,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平台不可或缺。

地处环杭州湾南岸的滨海新城,是接轨杭州、宁波都市区的“桥头堡”。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打造十个高能级平台的目标,其中一个高能级平台就是主要位于滨海新城的先进智造基地。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又提出,以滨海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目前,滨海新城已明确思路,准备加快“大湾区”集群经济发展,细化“东城、西产、中研”的功能布局,整合资源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万亩千亿级”新产业平台形成。

全市域协同,带动全市各地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在诸暨,“北承南接”持续深入,次坞临杭产业园和诸义产业自由港两个大项目,不断承接杭州和金义两大都市区的高端要素集聚;在嵊州和新昌,两地组群发展高歌猛进,《嵊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项目流转和企业迁移政策》出台,嵊新区域空间协调规划和义甬舟大通道嵊新区域通道经济发展规划正加快制订……

依托这股向心力,绍兴正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结合“城市北进,旅游南延,沿江开发,多向拓展,成为杭甬间崛起的大城市”战略导向,着眼全市域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规划建设绍兴“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等发展大平台,擘画出绍兴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大格局。

大城市要有大市区。如何让撤县和撤市之后的柯桥和上虞,尽快与越城区之间三地打通,形成统一的大市区?绍兴正在全方位发力。

104国道原本就是连接柯桥和越城的交通大动脉,去年改造完成后俨然成为了一条城区内道路。道路改造密切了越城、柯桥两地的联系,位于越城区城西板块的土地也成为全国知名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去年,世茂房产以14.1亿元拿下市区青甸湖地块,刷新了绍兴商品房楼面价的新高度。104国道也被称为“财富路”。

在城市框架拉开的基础上,绍兴着力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市区间的融合。

2017年,绍兴三区综合交通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二环北路拓宽一期、孙曹公路袍江段和上虞段相继完工,群贤路东延、绍三线北延、32省道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也加快推进。去年,绍兴还实施市区城市道路骨架网“接二连三”共16个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绍兴城市北部区域供水保障工程一期项目、天然气滨海门站及连接线工程均顺利完成建设。

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是融合的基础,同城待遇才是三区融合的最重要内涵。

以统促融,拉平各区政策差异,提高城市整体感。去年,绍兴规范三区主干道路名称,实现越城、柯桥、上虞三区城区之间主干道路不重名,完成25条道路更名以及3207块路牌、交通指示牌及公交站牌的更换,还制定了三区统一的粮食生产扶持机制和“菜篮子”基地建设扶持机制,出台了《绍兴市区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绍兴市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推动了城市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

以民生为导向,打通三区界限,增强市民获得感。去年,绍兴实施三区统一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三项医保政策,19个部门20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三区同城通办,三区19所公办普通高中实行了“三区通招”,后者被称赞为“三区融合的一大步”。

“同城待遇,依然是未来三区融合的主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绍兴将通过编制各项规划,以供给有效扩大、发展更为均衡、服务更加方便、群众更加满意为着力点,凝聚起全社会投射给大市区的共识、智慧和力量,力争把绍兴市区建设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优质教育之城、生命健康之城、文化繁荣之城、老年宜居之城。

西起柯桥钱清东至上虞驿亭全长约64公里的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是今年绍兴三区融合的重头戏。根据规划,这条线路初步设11座车站,先行开工的绍兴、上虞、钱清三站和停车场改造正在加快施工,车辆和票价制订工作同步推进。届时,一条铁路串起三区美景,有望成为绍兴的又一条黄金游线。

大市区融合,三区同城发展

主城区突围,古城新城联动

绍兴大城市建设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

长期以来,作为绍兴的主城区,越城区经济发展的功能被弱化。但在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越城区已经意识到要奋起直追,缩小与柯桥、上虞的差距,只有三区地位平等,才能实现三区真正融合,绍兴的大城市建设才不至于产生短腿。越城区的突围之法,是唱好古城新城联动的“双城记”。

文化是绍兴建设大城市最深厚的力量,文化在绍兴最主要的承载在古城,激活这一绍兴最大优势在于怎样对待古城。

绍兴给出的思路是:有序推进古城的工业、仓储、生产性服务业等功能疏解,引进培育文化、旅游等功能,把古城“让”出来,使古城“静”下来。围绕这一思路,越城区成立古城更新办公室,统筹整个8.3平方公里范围内古城的保护、功能疏解、外立面改造等多项工作。

新招一出,满盘皆活。去年11月,古城之内,一片又一片花海和靓丽的景致,通过绍兴国际马拉松的直播,传播到了全球。那些美丽的景点,不少都是在拆除违法建筑和对原有废旧厂房疏解改造后打造的。绍兴古城的影响力辐射到了全世界,也提高了绍兴大城市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将古城中“脏乱差”环境清除,为更有品质的业态进入做好铺垫,古城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府直街,以越医为特色的中医一条街正在筹划,这里的越医不少是非遗传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病人来看病;在解放路,一座有台门风情的“国金购物中心”,颠覆了人们的想象,给古城商贸带来了新气象。

在剡溪路,原来的老旧小区、工业厂房正在被设计成有工业元素的美丽示范街,街上的免费WiFi和众多智能设备让整条路科技感十足。古城之外,绍兴主城区所在地越城区,也开始全方位谋划新的发展战略。

在不久前举行的越城区委九届三次全会和区两会上,越城区明确了必须担起都市强区的使命,要求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始终坚持高标杆、突出首位度、提升贡献率,努力建设文化名区、创新强区、品质新区。而越城区为此找到的路径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作为主旋律,围绕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聚焦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手齐抓”,加快构建具有越城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

一场全新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正在绍兴这个大棋盘上进行。

作为绍兴大城市的核心区,镜湖新区加快布局高端项目,金融、教育、医疗、高端商贸设施的集聚,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包括绍兴大剧院等具有全市乃至全省标杆意义的设施将不断聚集在镜湖板块,成为绍兴大城市的地标。

在越城区的东部,一条延伸到上虞的东鉴湖水乡风情带正在规划,整合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迹、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堰镇正在“招大引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生态旅游经济。借三区融合东风,陶堰镇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可以想象,这样的古城文化和新城互动的项目,在越城区将越来越多。

过去一年拆迁腾空的8000亩土地为绍兴主城区越城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753项权力事项由市到区的事权承接则大大激活了越城区各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发展中的越城”切换到“崛起中的越城”,越城区正为绍兴大城市建设扎扎实实地贡献着自己智慧和力量。

样本1

融杭“桥头堡”杨汛桥

这段时间,位于柯桥区杨汛桥镇的世纪联华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加紧施工。工程完工后,整个浙江区域的世纪联华超市商品配送都将从这里出发。如今的杨汛桥,不管是项目引进、路网改造还是小城镇建设,都着眼于大都市区的视野布局谋篇,力求接轨杭州都市圈。

杨汛桥融入杭州都市圈有着独特的优势。该镇距柯桥主城区15公里,距离杭州城区25公里,与杭州萧山仅一江之隔(西小江),是柯桥区乃至绍兴市接轨杭州的“桥头堡”。

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区位优势,在不久前召开的镇人代会上,杨汛桥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重树杨汛桥新标杆、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发展思路。“刚刚召开的全市抓落实工作会议,更让我们坚定了这方面的信心。”杨汛桥镇党委书记任宏亮说,建设大城市,牢牢抓住省“四大建设”的历史机遇,杨汛桥当仁不让。

在这样的目标下,杨汛桥融入从产业布局、路网改造、小城镇建设上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动作不断。

在产业上,杨汛桥大力引进高精尖项目,向国际化大都市杭州看齐。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的落户,使得杨汛桥不断承接杭州教育和人才优势,庞大的师生群体往返杭州和柯桥,也让两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绿色大数据产业园,紧邻全国互联网信息经济之都——杭州,因而有很大的市场支撑。

在路网上,杨汛桥积极与杭州对接。目前,杨汛桥已经规划到杭州三环以内,杭州地铁5号线延伸段将与杨汛桥的城际轨道交通站点对接。任宏亮表示,将围绕这一点,推动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另外,杨汛桥已规划在西小江上再建2座大桥,并通过拓宽杨渔线,和现有的03省道对接,加强和杭州地区的联系。

同时杨汛桥通过小城镇改造,自内而外打造现代化的智汇小镇,从品质上与杭州对接。事实上,绿城等国内知名开发商已经看好杨汛桥与杭州的区位紧密度,正在周边建设新楼盘,主攻绍兴、杭州两地的市场。

融入杭州都市圈,已经给杨汛桥带来了一点点的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杭州人来杨汛桥就业、求学、买房,在很多杭州人看来,杨汛桥分明已是离家不远处的一个小城市。

样本2

“三区融合”第一路

2月14日,农历除夕前一天,备受关注的“三区融合”第一路——群贤路东延一期工程越兴路至329国道段,正式建成通车。

群贤路东延工程,西起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群贤路东段,东至上虞区人民西路和南北中心大道交叉口,全长13.86公里,路幅宽60米,双向六车道加辅道,路中设置宽11米的绿化带(预留轻轨线位),沿路新建桥梁20座,其中分离式立交桥3座,按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80公里,总投资38.72亿元。整个工程目前启动了一期和二期。

群贤路东延一期工程全长6.32公里,其中通车段越兴路至329国道段长4.94公里,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兼顾城市道路功能,设计时速80公里,路基宽度60米。群贤路东延二期工程于2017年6月15日正式开工,已完成80%的桩基工程和60%的路基工程,有望在2018年底前全线贯通。

这条路享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原因在哪?

对此,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群贤路东延工程全部建成通车后,柯桥区、上虞区、越城区以及绍兴市的行政中心基本将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上虞到镜湖只需15分钟。从经济上讲,这条路的开通将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对运输费用、运输时间的节约和运输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从城市品质讲,该条道路开通后,将大量增加道路绿地,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绍兴城市品位,有助于越城区与柯桥区、上虞区的对接。最重要的是,这条路的开通,促进了三区的融合,拉大绍兴城市的框架。

连接越城区和上虞区的群贤路东延一期工程。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 采访手记

外联内修 唱好“双城记”

全市抓落实工作提出的唱好“双城记”,是第一次与绍兴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这说明,在经历了5年的“三区融合”之路后,绍兴对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将绍兴的发展放在周边都市经济区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绍兴要练好内功,做好全市域协同、大市区融合的文章,并最大程度挖掘古城的文化优势,增强绍兴的城市竞争力。

也就是说,一面要向外看,主动向先进靠拢和学习;一面要向内看,打通内部种种籓篱,通过内部融合释放发展活力。既要外联又要内修,才能避免在与周边大城市的竞争中被虹吸,才能不断提高凝聚力和辐射力。

事实上,这些年,绍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外联内修的功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路网结构大幅扩张。根据市交通运输局的统计,去年一年,绍兴就推进了60个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9亿元,同比增长35%,相当于“十二五”期间的3年总投资。而今年的投资预计与去年持平。路网建设不但紧密了与周边联接,还推动了绍兴三区融合,让大市区从形式逐步走向实质。

当前,浙江省正在大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和大都市区四大建设。这对绍兴大城市建设来说,是又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规划部门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个机遇,把绍兴的大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把各方面的要素布局得更加合理。

大空间才有大作为。相信新一轮的规划,将助力绍兴提升城市能级、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推动绍兴大城市从会稽山时代向镜湖时代、杭州湾时代迈进。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