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下午5点多,嵊州市黄泽镇甲青村村民汪金均来到稻田里,打开铺设在田边的灌溉阀门,一公里外大坑水库的清水就顺着沟渠缓缓流入稻田。虽然近期嵊州高温少雨,但汪金均家近3亩单季晚稻没有出现缺水死苗现象,水稻长势良好。这一切,要归功于我市全力推广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去年下半年,黄泽镇通过上级补助和自筹资金,投资389万元,启动大坑水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共埋设管道43公里,并在每块农田边上安装阀门,灌溉受益面积2460亩,一举改变用传统沟渠引水的灌溉模式。“原来要放水一个多小时,水库水才能到田里。现在水龙头一开就有了。”汪金均说。
得益于田边的自来水,村民王章生家近4亩芋艿喜获丰收。“今年水龙头接好后,芋艿不但一株没晒死,产量还有增加呢!”据他估算,预计今年亩产可达1750公斤左右,亩产值比去年增加2000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根据不同农作物类型,大力推进坡耕地雨水集蓄旱粮喷灌、林园地经济型喷灌、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及水稻区管道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至2016年底,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保有量达16.8万亩,其中管道灌溉面积7.5万亩,喷灌面积5.3万亩,微灌面积4万亩。今年计划增加2.15万亩,目前已建成投用1.17万亩。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增效是最大亮点。与传统漫灌模式相比,可节水30%以上,其中微灌可节水60~70%。”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建勇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真正打通了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节约了水资源,更好保障居民生活用水,还可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并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