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提出了“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的重要论述。或许职业使然,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工作者,我对该论述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极为喜爱,同时它也深深影响着自己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可以想象,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当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当法律维权成为一种习惯,篆刻在大理石和铜表上的法律条文,熔铸成法治的精神和思维,厚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外化在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上。那么,法治的力量终将推动社会文明的巨轮滚滚向前,最终将发展的福祉辐射至每一个人民群众身上。
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我们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任重道远。“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不仅指出了依法治国的根本方向,而且一针见血地点出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和症结,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法治实践破解难题的路径。法治信仰推动着民主立法,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立法程序充分汇集了民意,表达了民意,从而将民众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和法律权利;法治信仰推动着依法行政,行政主体自觉按照法律程序和实体规定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法作出行政决定,从根本上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法治信仰推动着司法公正,司法者的情感体验和良心过滤将普遍规则转化为适用具体案件的裁决规则,从而不遗漏任何一名罪犯,也不冤枉任何一名清白者;法治信仰推动着法治文化的根植,形成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认同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和执行法律的良好群众法治生态。
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不会凭空而来。在检察环节,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我们践行“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的最好诠释。这就要求我们严守法律底线,严格依法办案。一是要严把证据关。有效鉴定证据真伪,是正确履行检察职能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强学习培训,强化证据意识,确保在每一个案件的处理中严格执行证据裁判规则。二是要严把程序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更多地体现在程序合法、合理、规范、公开上,要注重优化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职能配置,积极探索细化司法程序规则和相应的监督规则、公开制度,确保每一个程序执行到位、监督到位,以公正程序取信于民,为社会矛盾的化解提供最好的司法形式。三是要严把公正关。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更多运用法律原则和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通过个案的公正办理,及时扶正经济社会发展的风气和行为,促使法律公正回归社会公正,努力让法治成为每一个人的信仰追求和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