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大“蛋糕”委实不容易,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等,缺一不可,要有天时,还要有地利,更要有人和,稍有差池,则功亏一篑。这就如我们在厨房烘烤蛋糕,面粉、鸡蛋、水、烘烤机、电、制作者的技术和经验等等,一样都少不了,其他都具备,少了其中一样,蛋糕就做不好。
迎难而上,群策群力,“蛋糕”不断做大了,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可以高枕无忧了?且慢,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矛盾问题在警示我们: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勿庸讳言,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风险期”,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所幸的是,党和政府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做出了科学的决策。2014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他就明确提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 “蛋糕”分好。
“拉美陷阱”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其成因也十分复杂,但是, “蛋糕”不断做大了却没有同时把“蛋糕”分好,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甚至很关键的因素。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对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类似“拉美陷井”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必须遵循习总书记的要求,要继续努力把蛋糕不断做大,同时要更加努力把“蛋糕”分好。
强弱总是参差不齐,在“蛋糕”分配的搏弈中,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等不同参与者,受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制约,并不是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持强凌弱,强者通吃,甚至弱肉强食等等不文明现象,在分“蛋糕”时,现实的舞台上,或多或少时不时上演。这些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可轻视,更不容回避,必须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如果说,努力做大“蛋糕”,效率可以优先兼顾公平,那么,分好“蛋糕”,公平必须优先于效率,最起码是公平要和效率平起平坐。在分“蛋糕”时,没有公平,就不会有效率。“蛋糕”分得公平,才能更加广泛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持续不断地把“蛋糕”做得更多大,形成良性循环。“蛋糕”分得不怎么公平,顾此失彼,就会消减各个参与者共建共享的积极性。“蛋糕”不断做大了,不能同时分好“蛋糕”,公平正义丧失,则会激发矛盾,引发深重的危机——这是所有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所不愿见到的。中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历史传统,这一历史传统对我们如何更加科学发展,如何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警示作用。
分“蛋糕”的公平正义从哪里来?一是要靠共建共享之制。当前,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或漏洞,如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是分“蛋糕”中不够公平正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正视我国的发展转型过程的实际,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各项机制制度,比如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三次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垄断、农村和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深化户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等等,让共建共享真正落地生根,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二是要靠监管之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不放任强者侵蚀弱者正当合法利益,更不容忍强者非法任性地为所欲为,为一已之私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靠教化之功,让强者更富有理性,更富有现代文明之精神和气度,主动让利于弱者,从而实现自我更长远恒久的发展。同时,也让弱者求告有门,维权有法,自强有路,发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