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越城区老城区启动75个区块1188幢住宅的截污改造工程。工程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着力解决一直存在的阳台洗衣废水直排入河问题。相关施工单位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造将把原阳台雨水管作为废水管接入污水管道,并在楼道外重新铺设新的管道用于集纳屋顶雨水。(3月21日《绍兴日报》)
“雨污分流”,本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不挤占污水处理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大多数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时,都会把厨房和卫生间的下水管纳入污水管道。而阳台一般都只有一个排水口,连接的是屋顶的雨水管,流出的水都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然而,事与愿违,多年来,很多居民在住房装修时为了利用空间,把家里的洗衣机放在阳台上,将排水管接入了雨水管。不经意间,洗衣废水通过排水管和雨水管,直接排进了河道。
“雨污分流”变成“同流合污”,其危害不容小觑:洗衣废水中含大量洗衣粉(液)残留,会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其中含有的聚磷酸盐、非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成分还会阻断大气向水中充氧,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破坏或抑制水体生态自净功能;同时,还会导致水产生乳化作用,从而增加其他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问题因其隐蔽性,长期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成了治水工作中的“漏网之鱼”。
随着“五水共治”的持续推进,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隐藏着的、潜伏着的小问题,进而从细微处入手,精准施策,靶向整治。比如近期我们将劣V类水的摸排范围扩大到村民房前屋后的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各类小微水体,就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悲剧发生。
“漏网之鱼”,说到底毕竟不是来去无踪影,只要仔细查找,认真分析,还是有迹可寻的。住宅小区周边的排水口总磷指标超标,洗涤用水是罪魁祸首。同样,小餐饮云集之地,河水常常氨氮指标异常,一般皆源于餐饮店将残渣剩饭倒入了路边的雨水井内,餐厨污水就此顺着雨水管网进入了河道。因此,尽管这些“小问题”整治的面更宽、发现的难度更大,只要我们坚持从“全覆盖”“无盲区”的要求出发,从一个个排水口、一片片小水域入手,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河道”,就一定能发现“漏点”,补上“短板”。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抓住穿着“隐身衣”的“漏网之鱼”,杜绝形形色色的污水“跑冒滴漏”,才能守护我们业已取得的治水成果,打赢劣Ⅴ类水剿灭战,纵深推进“五水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