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偏小、企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短板,给新昌发展带来较大制约。要通过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新昌发展水平。”7月14日,在中共新昌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直面“问题”,强调把补齐八方面的短板作为“十三五”发展的关键一招,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补齐制约新昌发展最关键、最迫切的短板,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补齐短板”行动实施以来,新昌县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县上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科技创新是第一短板。虽然科技创新是新昌的“金字招牌”,但新昌县委、县政府清醒地看到,科技创新与产业提升的关联度有待提升,还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难、创新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作为具体实施部门的新昌县科技局表示,坚持以“创新强县”为引领,强化问题导向,围绕全国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目标,持续推进省级科技体制综合改革,重点抓好新昌南岩科技城建设,全力推进新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工作,使新昌真正成为全国县域科技创新的典范。
新昌县交通外联不足,县域内只有一条上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航空。地理上呈狭长型,东西交通运行压力大。经济要发展,交通当先行。对山区县的新昌来讲,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交通。对此,新昌县交通运输局表示,要完善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推进甬金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杭绍台高速铁路早日动工,加快推进527国道、上三高速公路新昌南互通等工程,启动实施环城东线快速通道,建设通用机场,打造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切实提升新昌区位优势。
城市形象提升,生态环境优化,今年4月,新昌县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县。新昌最宝贵的资源、最美丽的名片就是好生态,但新昌的环境整治还未到位,生态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新昌坚持以“生态兴县”为引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五气合治”,持续推进“三治一提升”,实施嵊新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截污纳管工程建设,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带入全面小康社会。
针对新昌土地等要素制约还没有缓解、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比较难、增长后劲乏力等因素,新昌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不动摇,强化“留住新商重于招商”理念,着力引进产业带动性强、环境友好型、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投资项目,重点抓住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和新嵊协同发展契机,启动大明市区块和城北台地的开发,推进新嵊综合保税区、浙商跨国并购项目回归示范园和新嵊协同发展产业园建设。同时,积极优化企业梯队,培育更多的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构筑“雁阵式”企业梯队。
新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面对当前新昌城市基础比较薄弱、公建设施欠账较多、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为抓手,加快七星新区等重点区块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十大行动,打造“一江一山一景”城市亮点,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如青山大桥已建成通车,两路两侧绿化工作已从城区延伸到乡镇。同时抓好城市配套,加快截污纳管,推进网络、电力、道路、天然气管道等市政设施建设,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努力把新昌建设成彰显山水特色与人文风貌、功能配套齐全、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品质之城。
农村发展也是短板之一。新昌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最低,而且村级集体经济也比较薄弱,城乡协调发展压力很大。新昌县农办大力推进强村富民工程,一方面,抓好联建物业化“村村有物业”计划,全面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把农村的基础夯实。另一方面,抓好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发展,实施美丽经济发展行动,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把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打通。
新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卫生、文化等城乡差别较大,因此新昌县积极补齐公共服务这一短板,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县,打响“学在新昌”品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新昌文化品牌建设,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建立完善医养结合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昌现在还有不少工作都处在下游,面临很大压力,这与部分领导干部作风不实、不敢碰硬、不敢担当、要求不严有关,补齐作风建设短板迫在眉睫。中共新昌县纪委、组织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开展“勇担当、有作为”活动,比作风、比效率、比实绩,大干苦干拼命干。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狠抓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打造“狮子型”干部队伍,把新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加强干部履职行为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落实、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
深入开展补齐短板行动半年来,新昌县着力促转型、强创新、优环境、抓投资、强保障,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发展支撑更为强劲,城乡面貌明显改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党建基础全面夯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在一季度开门红的基础上,实现了半年红。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9亿元,增长10.3%;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10%;预计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左右;金融不良率仅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