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炎热的古城,爱的清泉在汩汩流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五天,上百万元善款,四面八方的爱心汇聚成流,涌向遭遇飞来横祸的安徽来绍务工的“柴家人”。
一起意外火灾,一个普通家庭的五口全部被烧伤,一场始于绍兴波及全国的爱心接力赛,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人情温度、爱心力度。
爱心,托起了难者的梦想。大爱绍兴,名副其实。
这,是一座全国文明城市应有的本色。
一桩桩爱心之举,夯实大爱基石
爱心在瞬间形成合力,并非偶然。翻开封存的记忆,古城绍兴,一桩桩爱心善举,顿时跃入眼帘。
爱可以超越血缘,感天动地。2006年,绍兴小女孩曹理烨身患重症,养父母倾其所有,为其求医问药,为了能给她做骨髓配型,养父母不惜给她的亲阿姨下跪求情。被这段超越血缘的母爱打动,绍兴全城行动,为曹理烨捐款70余万元。
爱有时只是雨中的一把伞,挡住的不仅仅是雨水。2012年3月,越城区胜利东路人行道上,89岁老伯自行车旁平静离世,市民和民警雨中轮流撑伞一个多小时。就是这把小小的雨伞,撑起了老人最后的生命尊严,也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大爱。
爱贵在坚持,薪火相传。今年3月,一生省吃俭用,热心助残助困、修桥护路的“好事爷爷”郑老虎离开了我们,他侄子郑国祥根据他的遗愿成立了“好事爷爷”郑老虎慈善益民基金,继续郑老虎未竟的“好事”大业。如今,郑国祥已加入民间慈善组织,绍兴还成立“好事爷爷”志愿服务队,争做“好事爷爷”的接班人。
爱无需施舍,只要你用身躯挡一挡。今年6月17日,绍兴街头,一孕妇突然双膝跪地,路过的女同胞和旁边的女店主自发搭起人墙,男同胞则在外围用毯子遮挡,地上的女子顺利产下一女。
这一桩桩爱心之举,让一时的落难者感受到社会温暖、人间温情;这一桩桩爱心之举,书写了绍兴人可歌可泣的大爱壮歌;这一桩桩爱心之举,夯实了大爱绍兴的基石。
独有文化底蕴,铸就大爱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绍兴灵秀的山水,养育了绍兴人独特的大爱情怀。2500多年前,《越绝书》载,“勾践治以为义田”,“以助鳏寡孤独”,这是我国史书记载最早的大爱举措之一。历代相传的大爱文化和大爱理念,浸润着一代代绍兴人。
越文化研究专家张观达说,“大爱精神”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地理基因。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佐证;稽山鉴水养育了绍兴人刚柔、性善的品质,这些造就了绍兴人大爱的基因所在。“善庆学校”“育婴堂”等等,自古至今,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回报桑梓的爱心事迹比比皆是。
上接第1版 “传统大爱文化浓厚的绍兴,爱心义举不胜枚举。”对此,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钱茂竹了然于胸。他说,绍兴人有三重性格:勤劳、勇敢和爱心。绍兴素有乐善好施、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的大爱文化传统。在农村,曾有公田收入用于扶困济贫的制度。在上个世纪初,现绍兴饭店所在地为“凌霄社”,这里是当时有实力的爱心人士用于救济困难群众的场所。如今,虽然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但绍兴人大爱情怀依旧,生生不息。
绍兴市委党校韩兴雨博士认为,绍兴传统文化中,包含儒商慈善文化、祠堂慈善文化和乡邻慈善文化,这些构成了绍兴传统慈善文化的根基;绍兴人有一种邻里相助、热心公益的性格品质。可贵的是,在经济富裕的今天,这种文化和品质都没有丢,传承了下来,且氛围愈发浓厚,因此面对他人遇到困境时,爱心能快速拧成一股绳。
社会政府媒体,织成爱的合唱
帮助“柴家人”,有社会的自觉行动,也离不开政府和媒体的组织推动。这些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各尽其职、齐心协力,让平凡善举汇成大爱洪流,让大爱绍兴坚如磐石。
爱心是文明的前提,也是文明城市该有的本色。这些年来,市文明办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活动载体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打造爱心之城。如开展“最美绍兴人”评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播好人事迹,弘扬凡人善举。
青年是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一言一行,起着承上启下的标杆作用。共青团绍兴市委以开展志愿服务为抓手,完善升级“志愿绍兴”网络服务平台,打造“青春暖流”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如果说,爱心GDP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那么慈善则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厚度和人情热度。绍兴市慈善总会推出“留本捐息”慈善冠名基金、绍兴慈善大会、小额慈善冠名基金等,出台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各类慈善活动、义工服务。从善款筹集到慈善活动,再到慈善义工服务,在普通人之间传递着大爱,也铸造着这座城市的温暖。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守望者、协调者,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更应担当起社会责任。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的热点、痛点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主动介入,做到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以积极的姿态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在一次次爱心行动中,我们看到,绍兴媒体都能做到积极介入、设置议程、组织动员、把握节奏,让个人与团体的行动,与政府组织,织成最强音,形成大合唱,点燃星星之火,燃起希望之光,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大爱精神。
大爱绍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