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雨伞啦、修雨伞啰……”这熟悉的叫唤声,已在嵊州一些山村间回荡了31年。今年72岁的俞樟钦几乎每天出门,带上工具、带上干粮,给村民修雨伞。很多村民都知道,这位老人不为赚钱,只为给大家提供方便。
俞樟钦家住嵊州市甘霖镇石坪村,31年前,他到嵊州城里拜师,学得一手修雨伞的好手艺。这活,干起来辛苦,还赚不了多少钱,俞樟钦为什么要学这“冷门技术”?
“伞布破了,缝缝补补能凑合,伞架破了,怎么办?”俞樟钦说,“一把雨伞,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咱们农村人,破的不舍得扔,新的不舍得买。我帮他们修好伞,不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大家。”
从41岁开始,俞樟钦带上修伞工具,起早摸黑,东奔西走,穿梭在山村乡间,喊着“修雨伞啦,修雨伞啰……”,给村民修补一把把雨伞。每次修雨伞,俞樟钦的收费非常便宜,换一根伞骨只收1元左右。
“我这把伞哪里都好,只是两根伞骨断了,我用了20多年,舍不得扔,你给我修修。”今年3月初,80多岁的许婆婆拿着一把伞,让俞樟钦修。这把直柄伞已非常陈旧,伞布也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容易撕裂。俞樟钦知道许婆婆对这把伞有感情,小心翼翼地修着,换了两根伞骨,还帮她把伞布缝补牢固。许婆婆很开心,她说:“我那几个孩子都让我把这伞扔了,我可舍不得,现在你帮我修好了,撑起来这么灵活,看他们还说什么。”
新昌县梅渚镇麻家田村的张大伯,家里有五六把破雨伞,他说自己舍不得丢,每次下雨,都一把把撑开来,选一把还能凑合的用用。自从知道俞樟钦奔走在山村间修雨伞后,70多岁的张大伯经常盼着他到自己家门口。
今年3月26日,张大伯终于听到“修雨伞啦,修雨伞啰……”的叫唤声,料想俞樟钦来了。张大伯赶紧把他招呼进自己家,拿出一大捆破雨伞请他修补。
俞樟钦正忙活着,左邻右舍闻讯,拿着自家的破雨伞来了,有的要换伞骨,有的要换伞柄。俞樟钦一直忙到天黑,活儿还没干完。临走,他说第二天一早再来。
俞樟钦走后,不少村民心里有疑问,大伙议论道:“他今天忙了一天,修了二三十把雨伞,赚了不到100元钱。从他家到这里,有10多公里山路,明天十有八九不会来了。”
但俞樟钦说到做到,第二天早上7点不到,张大伯家还在吃早饭,他就赶到了,埋头修补前一天没修好的雨伞。又是一天忙活下来,俞樟钦中午向张大伯要了点热开水,啃着自己带的几个馒头填肚子。
“俞师傅,这20元你一定要收下,太辛苦了。”村民张水根大哥把20元塞进俞樟钦的手心。俞樟钦连连婉拒:“你换了3根伞骨,用不了那么多钱,这钱我是绝对不能收的。我修伞,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让那些‘缺胳膊少腿’的雨伞发挥余热。”
俞樟钦的一番话,说进村民的心坎里,大家打心眼儿佩服这位修伞的好师傅。
而今,俞樟钦为扩大修伞范围,买了辆电动自行车,除跑遍嵊州和新昌的一些山村外,远的地方还去了和嵊州、新昌交界的金华东阳、磐安等地的山村修雨伞。他说:“看着一把把破雨伞在我手里重新‘活’了过来,大家开心,我也乐呵。只要我身子骨还行,我会一直干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