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徐霞鸿
鉴湖,一个古老的名字,亦是长三角一颗安静而璀璨的明珠。
曾经的她,像是一位历经峥嵘岁月依旧优雅的名士,不仅有风云际会中的意气风发,也有溪畔翠林中的从容淡定。
如今的她,又像一个满怀热忱又富有理想的青年,正在书写着大气磅礴的时代新篇章。
秦望山的荣光
从绍兴城区出发,一路向南,便会遇见一座高山,名曰秦望。
秦望山,自古为会稽名山。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曾登临此地,远望南海(今杭州湾)而得名。
遥想2200多年前的那个初冬,这位龙车凤辇、万夫簇拥的一代霸主,于诸暨、大越一路辗转而至会稽祭禹之后,登临山巅,远眺浩瀚的大海,俯视脚下新征服的领地,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威严和雄仪,该是何等的气势。
除了指点江山的得意,这位一统天下的秦皇亦有激扬文字的嗜好。登顶后,他命随行的丞相李斯手书小篆、铭文刻石,以颂政德。这就是著名的《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也因为李斯留下的刻石铭文,秦望山成为了绍兴除兰亭之外的一处书法名山。
事实上,即使没有秦始皇的登临和李斯的铭文刻石,秦望山也是在会稽群山中兀立的一座山峰。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会稽山秦望、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宛委等众山的最高峰。作为越地的标志,秦望山一定意义上就是会稽山的代表。
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之处。“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板箩扪葛,然而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郦道元在《水经注·渐江水》中寥寥数笔的记载,则将秦望山的陡峭艰险和山腰树木葱茏,山顶惟有裸岩、灌丛的独特风光描写得纤毫毕现。
古往今来,尤其是在唐代,萧翼、李邕、薛据、皎然、陆亘、罗隐、方干等众多文人墨客,登临秦望山并留下诗书佳作。其中,当属李邕的《法华寺碑》最具盛名。
唐代诗人李邕,又名李北海。他原籍江苏扬州,曾任北海太守,后在绍兴隐居。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对后世影响颇大。
位于秦望山上的这座法华寺,由东晋高僧昙翼始建于416年。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在法华寺内,梁武帝征召他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红银藻瓶一对、红琉璃钵一副、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皆藏于寺中。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这五件宝物“至今俱在”寺中。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
唐开元廿三年(735),李邕在此留下传世之作《法华寺碑》。可惜碑石早佚,唯有拓本留存。今天的天衣寺,虽仅存五间简易的平房,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寺旁端立的拓本之上看到曾经的辉煌。唐代宋之问、李邕、白居易、元稹,明代刘基、刘宗周,清代毛奇龄等历代诗人留下的大量赋寺诗,亦让天衣寺成了一个永远的传说。
秦望山麓,诞生佛教三论宗的嘉祥寺旧址,也曾坐落其间。嘉祥寺,东晋时会稽郡守王荟创建。之后500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曾在此出家。智永书法精湛,求书者若市,以致门限洞穿,只好用铁片包裹,被称为“铁门限”。隋初,南京栖霞山的吉藏来到越州,在嘉祥寺广开法宴,从者云集。由于吉藏完成了《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的注疏,后来便被视作三论宗之祖,而三论宗亦被称为嘉祥宗。
古鉴湖的新韵
古鉴湖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在秦始皇嬴政登临秦望指点江山之前。越王勾践曾在此地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大夫范蠡也曾在此养鱼发展生产。
“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今上破塘村乃上池。”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的这个“破塘”,就是今天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所在的位置。
“破塘”一名从何而来?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秦始皇南巡,见古越一带王气氤氲,甚是惊惶,深究之下,原来是范大夫筑的水坝呈龙凤之祥,即命人将堤坝掘断,以泄王气,故得此名。
坡塘村党支部书记罗国海领着我们来到了传说中范蠡养鱼的断塘水库。水库中已经竖起了数根大柱子,因为杭绍台高速公路的修建,这个水库已经放弃了蓄水功能。“‘三年至鱼三万’。范蠡在此养鱼时,规模是很大的。他在《养鱼经》中详细论述了养鱼的面积、密度、搭配等养鱼技术。可以说,坡塘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产养殖基地,也开了我国水库养鱼之先河。”
积淀千年的鉴湖,亦是意气奋发的鉴湖。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便是今天的鉴湖街道带给人们的新韵味。
鉴湖街道秦望村,有一个名叫筠溪的自然村。村庄三面环山,村落呈一字形逶迤分布。在村子的最南端,耸立着与宋室南迁故事有关的妃子岭。坡塘江源头出于此岭,溪流蜿蜒而下十余里,一路景幽气爽、竹林葱翠,人称“十里筠溪”。
临溪而建的老屋,多是白墙黑瓦木窗,日晒风吹,历经岁月的侵蚀,显得古朴而有年代感。“一望十余里,古屋百余家。”有人这样形容筠溪古宅的风貌。每逢周末、节假日,久居城市的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此地,顺着溪流而上,感受这里清新的空气、原始的乡土气息以及深厚的人文历史。
油画《鉴湖筠溪》张凤娟 作
这里同样令现代人倾心的还有位于坡塘村的云松古道。古道边是随山势起伏绵延的茶园和竹林,用小石块铺就的山径泛着青褐色的岁月痕迹。云松自然村,这个名字带着诗意的村子和村后的古道,还保存着许多乡愁记忆。
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条古道又称陈家岭,通往柯桥、兰亭等地,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因为是战时要道,兵马均在此稍作休息后,再往诸暨枫桥方向行进,所以这条古道的路面比一般古道要宽。
古道以卵石为面,条石为阶,以岭顶凉亭为界与兰亭街道分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坡塘与兰亭之间的交易商道。兰亭张村、大庆、紫洪山等地农户肩挑土特产、竹制品到坡塘集市销售,坡塘南池商贩肩挑咸鲞、酱腌制品等前往兰亭方向售卖。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古道才渐渐沉寂下来。
秀丽的自然山水、开阔的田园风光、醉人的十里桃花,还有幽深的古老村落,让游人纷至沓来。云松村口,还有一棵树龄在500年以上的银杏树,以及三口清澈见底的泉眼,见证着这个村落以及村民们的古老智慧。
不远处的芳泉村里,青山环绕的龙虎山水库亦是一处美景佳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千亩茶园青翠碧绿、连绵起伏,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绍兴南的枢纽
时代东风来古越,鉴湖扬帆映长空。作为越城区最南端的街道,站在三区融合的前沿,今天的鉴湖街道,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已然成为绍兴南部交通的大枢纽。
拥有着繁华靓丽的城市风景,却没有城市中心的拥挤。高速公路、省道、地铁、快速公交……路网四通八达。走进如今的鉴湖街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交通的便捷。
绍诸高速公路“绍兴南”出入口,就设在这里。这条绍兴历史上首条自行投资建设、自行营运管理的区域性高速公路,使绍虞、新嵊城镇组群和诸暨城镇组群之间的半小时交通圈变为现实。
正在建设中的杭绍台高速,则将在鉴湖街道与绍诸高速会合,形成纵横互通的便捷高速公路枢纽。这条全长约162公里,北接环杭州湾产业带,南连温台沿海产业带,沿线经过越城区、柯桥区、嵊州市、新昌县、磐安县、天台县、临海市等7个县(市、区)、23个乡镇(街道)的高速公路,将串连起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北两翼。它不仅将增强环杭州湾产业带、杭州都市经济圈的辐射功能,加强产业带之间城市的经济互动,且更有利于浙江海洋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
连接平水、兰亭的省级重点工程——新32省道,也即将通车。这个采用四车道(局部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造的项目,是促进柯桥区、越城区融合的交通要道,也是解放南路延伸至平水镇的大动脉,对柯桥区南部镇街接受市区辐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有效实现鉴湖街道交通系统的枢纽式转变。
还有刚刚开始建设的总建筑面积约79391平方米的绍兴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将结合地铁换乘站、公交车站、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功能规划,以达到对外运输方式与城市内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零距离换乘。
2021年,绍兴地铁1号线也将与杭绍城际铁路、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对接,完成杭绍都市圈的基本构建,成为继广佛都市圈、苏南都市圈后中国又一无缝融合的大都市圈。作为绍兴地铁1号线终点站的鉴湖街道,对外出行的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整体形象和生活品质也将得到有力提升。
便利完善的交通条件,必将为鉴湖带来无限商机。规划中的栖湖、十里筠溪休闲旅游区项目、云松休闲森林公园项目、龙虎山文化创意综合体项目,未来可期。
主政者说
赵雄伟
鉴湖街道党工委书记
鉴湖街道,生态环境优美,山塘水库众多,湖山相映,风光旖旎,人文遗迹遍布,历来被视为“宝地”。
近年来,鉴湖街道积极探索破解“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重大现实课题,开展了“五星达标、3A争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街道更是插上“大干交通、大干项目”的翅膀,正在加快建设杭绍台高速公路、32省道改建工程,即将启动建设绍兴地铁1号线和汽车南站等省市级交通路网项目,鉴湖街道即将成为越城南部综合交通的“大枢纽”。
地名说
因鉴湖而名
从地理的概念上,鉴湖水并没有流经鉴湖街道的地域。但是从大鉴湖的概念去理解,鉴湖街道的确因鉴湖而得名。
1992年,鉴湖镇由南池、坡塘、城南三乡合并而成。2000年7月,鉴湖镇由当时的绍兴县划入越城区。2001年8月,越城区进行区划调整,原鉴湖镇划分为城南街道和新鉴湖镇。2017年10月“撤镇设街”,鉴湖镇正式更名为鉴湖街道,从一个中心城市近郊镇升级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风情园
琶山寺
位于鉴湖街道玉屏村的琶山寺,原名琶山庵,初创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虽几经毁坏,但香火始终不断。如今的琶山寺,自2011年复建后,逐渐恢复昔日风光。
寺内现有万年戏台,台顶四角高翘,台内装饰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船篷轩。台前的两根圆形石柱上方,镶嵌木雕人物和动物,形象逼真。
传说寺内原有不少挂匾,其中南宋文学家朱熹题的“山水清青”,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写的“如来一洞天”等,十分珍贵,但世事变迁,已不知去向。还有一块题有“保我臣庶 老诚万灵”的横匾,传说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所书,其字迹能随着年代的变迁而若隐若现,堪称“仙笔”。
寺前有一灵泉,乃民间流传的“古越三泉”之一的“玉带泉”。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此,汲泉解渴,宽带休息,临走时将玉带忘在此处,后人就将此泉称为“玉带泉”。这虽是传说,但“玉带泉”之清冽却有确凿的证明,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阳和泉》一文中就曾记录过此泉。
三接桥
位于越城区鉴湖街道栖凫村的三接桥,又名三脚桥,始建年代不详。据《绍兴文物志》记截,它为清代石桥。
这座三接桥,建于两河交汇处,由两座单孔石梁桥和一座双孔石梁桥组合而成,分别连接南、西、北三岸,故称三接桥。
“Y”形的桥梁布局,一桥连通两河三岸,巧妙地解决了该地段的交通问题。同时,桥墩自下而上收分,减少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桥墩条石间又用榫卯相连,加强了桥墩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整座桥梁造型独特,布局合理,构造科学,结构简洁,是越城区现存的唯一一座三接桥梁,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