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飞 文/摄
旧时,从古城绍兴偏门出发,有一条通向兰亭的官道,叫“山阴道”。《世说新语》记述了王献之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从此,“山阴道”声名远播,名人学士纷至沓来,历代吟咏不绝。如今,“山阴古道”除偏门跨湖桥至马臻墓一段仍在外,其余已不复存在。而要看“山阴古道”上的景观,只能选择亭山和永和塔。
山阴古道
“亭山”的来历
亭山,在偏门外六七里处,属朱华山脉,东南至西北走向,山势起伏,主峰海拔120米,是旧时山阴道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所在地。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郯人何无忌任会稽地方官,在现在的亭山上“起亭于山椒(山颠),极高尽眺矣”,亭山也因此得名。因为何无忌曾官居司空,后世也称此亭为“司空亭”。
据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俞志慧的《我们身边的越国地名》讲述,“亭山”的由来,与越国功臣、楚国的“射箭专家”陈音有关。据《越绝书·记地传》载:射浦者,勾践教习兵处也。今射浦去县五里,射卒陈音死,葬民西,故曰陈音山。“陈音山,急读,今作亭山”。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亦有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相传,帮越王勾践练兵的女剑手,就是陈音的女弟子“南林越女”,金庸笔下《越女剑》描写的“越女”就是这位女侠。
“永和塔”的寓意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鉴湖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智麟告诉笔者,当时,绍兴大环南河在疏浚过程中,有不少人认为有必要建造一处能够欣赏山阴道上风光的高层建筑。鲁迅散文《好的故事》曾说:“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告诉我们,山阴道一带曾有宝塔存在。因此,2003年有关部门在亭山上修建了一座永和宝塔,成为继东晋司空亭之后,古城西南可以登临眺望的又一处标志性建筑。
永和塔
为何取名“永和塔”?因为“永和”与绍兴颇有渊源。“永和”是东汉顺帝和东晋穆帝的年号,这种皇帝年号重复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正是在“永和”年间,绍兴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开凿鉴湖。从此,山会平原9000余顷土地免遭旱涝威胁而得灌溉之利;鉴湖风光旖旎,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成了千百年来天下闻名的旅游胜地。二是东晋永和九年,时任会稽内史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邀集41位名士修禊于兰亭。曲水流觞,歌吟豪饮,得诗37首,辑入《兰亭集》中。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一文既为文学名篇,又被奉作“天下第一行书”。塔名“永和”,既考虑到亭山与兰亭、鉴湖地域相近这一因素,又取意于上述两件影响绍兴的重大历史事件,寄托了当代绍兴人期盼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现今的永和塔共有8层,每一层的文化陈列都有明确主题:一层是“永和长春”;二层、三层为“亭山道古”;四层、五层是有关山阴道的历代绘画、诗歌、文章;六层为历史掌故;七层、八层分别为“南河风采”和“佛教流传”。内容与亭山、山阴道一带的自然风光、历史掌故紧密相连,既独立成章又上下关联。据了解,整座建筑风格为仿宋形制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