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俞颖颖 文/摄
古人是怎么炒茶的?新昌一群制茶人在古籍中探索“古法”,将流传在新昌天姥山一带的古老制茶技艺重新挖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天姥禅茶古法工艺。
“这款绿茶不仅能长时间储存,而且三季可采,能有效打破时间对茶叶价格的影响,接下去我们将进行推广。”新昌禅茶文化推广者释正涵师父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了推广这款茶,近日,新昌县儒岙镇里外岙村还建起了天姥禅茶古法手工体验馆。
像菜干的茶
用古法炒制
里外岙村,位于天姥山麓,村中有大片茶园。今年50岁的村民王黎阳年轻时就开始炒龙井茶,他的炒茶技术不错,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老客户。
2015年,村里一位爱茶的年轻人小石找到王黎阳,问他是否会炒制一种细长、卷曲、看起来有点像菜干的茶。
对于这款茶,王黎阳并不陌生。“这茶在我们这里叫‘长茶’或者‘茶干’,在龙井茶兴起之前,村里很多人都会炒。”王黎阳说,他记得他的父辈们会在烧饭的锅里完成杀青,在茶席上揉搓,最后放在茶熜上烘干。
凭着自己的记忆还有村里老人的指点,王黎阳炒制出了一批古法茶。让王黎阳没想到的是,这些其貌不扬的茶叶大受欢迎。“原先一些喝龙井茶的老客户竟改喝古法茶了。”王黎阳告诉记者。
虽然古法茶的市场反响不错,但王黎阳总觉得古法茶的口感还有提升的空间。就在这时,小石带着古法茶找到了大佛寺的释正涵师父,希望他能品尝一下。“当年许多隐士和文化名人的著作中都提到‘天姥茶’‘禅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古法茶。”此后,释正涵师父就与王黎阳等人一起探索“天姥禅茶”的炒制方法。
查古籍,发现在宋代,天姥山一带采用蒸青散茶制法。释正涵等人决定采用蒸青工艺,但怎么蒸?蒸多长时间?于是,大家围着蒸笼一起做实验。
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最后基本还原了“天姥禅茶”古法制作工艺,并进行了细化和固定,分为十二道工序。
放了5年的陈茶
清香依旧
明前茶,贵如金。时间对龙井茶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谷雨一过,龙井茶价格便会一天一个价,到了夏秋茶,龙井茶的价格更会一落千丈,不再受宠。
相反,“天姥禅茶”的制茶最佳时间却在谷雨时节,春夏秋三季都能采茶、制茶,最大限度消除时间对茶叶价格的影响。
“谷雨前,茶叶太嫩,不适合揉搓,即使做茶口感也会大打折扣。”王黎阳告诉记者,摸清这个规律后,他开始分批制茶,谷雨前先炒制一批龙井,到了谷雨,他便会雇人采老茶园的青叶,然后在家制作“天姥禅茶”。“每斤价格在260元到280元之间,效益比龙井茶好。”王黎阳说,今年4月,他制作了200多斤“天姥禅茶”,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龙井茶储存也是一大难题。同样作为绿茶,“天姥禅茶”是否适合储存呢?释正涵花4年时间做了试验。
2015年,在完成最后的烘焙提香工序后,释正涵将茶叶收起来,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储存,到今年已经是5个年头。
就在今年初,面对到访的茶界专家,释正涵拿出了茶叶,邀请专家一起品尝。专家们在喝了这款茶后竟一再发问:这是存了5年的茶吗?怎么还能保持这样的清香?最后,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款难得的好茶!
“如果这款茶能推广,对新昌的茶农来说是一条增收的好路子。”释正涵表示。
6月7日,端午节当天,里外岙村建起了天姥禅茶古法手工展示馆,作为技术总监的王黎阳表示,接下去,他们将进一步挖掘新昌的禅茶文化,并考虑在梅渚古村、七盘仙谷等地筹建禅茶展示馆。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