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胡安娜 见习记者 周梦琪 诸丹萍
昨天上午11点30分,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铃声一响起,“高考作文”就上了微博、微信的“热搜”。各大媒体的新媒客户端、公众号第一时间把高考作文题置顶推送。尤其今年的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引发了考生、家长以及网友们的热议。
“如果我参加高考,我会写出一篇‘社会人’文章。”有网友留言说。也有家长认为,这道题体现的是“和而不同”,“作家”的“作品”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又要有独特的思想。
不少考生认为,今年的作文题是道“人生题”,富有深意。“高考结束后,马上就要填报志愿。我挺想去外省读大学,但父母希望我留在省内,好就业。借着这次作文,我想清楚了,还是要多参考父母的意见。”在绍兴一中学考生小王看来,“作家”只有多参考他人意见才能写出好“作品”,人生也是如此。考生小章说:“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写作是否要考虑他人意见,更没有思考过写作和生活的共同点。这道高考作文题,让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还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这次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点赞。平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万晓萍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并不局限作家与写作、作家与读者,而是拓展到“考生与生活”“考生与自我”“考生与他人”三者的关联与融合。该题注重考生的理性思维,充满人文性。命题者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对于考生的审题,命题者特意在之后的作家和作品两词加上了引号,这就告诉考生,这两个词语可以引申开去,思考自我与群体之间关系,思考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诸暨市草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边建松说。
今年的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关注度颇高。结合这一考题,绍兴一中7位高二的学生在一小时内写下了他们的美文。现一一发布,供大家欣赏、点评。
1、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陈珂楠
时光,总归有些无情,打磨着每个年少轻狂的念头,于是才有“挥斥方遒”的万丈豪情,有“为人类工作”的义无反顾,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往无前。可见,唯初心才敌得过时光,扛得住考验。听从我心,才能安之若素;无问西东,才能无怨无悔。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断香消有谁怜?”宝钗金玉良缘,黛玉敏感纤细,沉鱼落雁,腹有诗书气自华,伯仲不分。然而终究是宝钗嫁了宝玉,黛玉香消玉殒。有人会说宝钗赢了, 其实不然。宝黛阅禁书,同葬花,纵使宝钗费尽心机也挤不到两人中间。黛玉享受了爱情的过程,她不伪装,做真我,敢爱敢恨,这样的真性情才赢得了宝玉的心。而塑造黛玉的曹雪芹若不是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痴心,又何来这千古不朽的奇书呢?
随自喜乐,不问春秋,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黛玉虽然玉殒,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听从己心,即使输了也不怨天尤人,即使输了也能泰然处之。黛玉没有输,因为做真我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赢得漂亮。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放弃了原本安逸的人生。他以笔为矛,一字一句痛戳国民劣根性,彷徨,呐喊。放眼望去,血肉模糊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还在沉沉的睡着,没有回应,没有支持。“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就像一个孤独的战神一样,在那个混沌的年代独自杀出一条路来。他孤独却不寂寞,他有自己的内心作伴,在艰难黑暗中前行时总会有一束光明照亮他的方向。听从己心,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至少还有自己站在自己这一边。鲁迅不累,因为只要真有大爱,就不会累。
黛玉特立独行,鲁迅血荐轩辕,那么新时代的青年的蠢蠢欲动和天马行空,又是否在念念不忘中被渐渐遗忘?理想与实践并存,信念与勇气兼具,才能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不”!
爱我所爱,是陈鹏无畏流言守护爱情,吴岭澜漫游文海寻求宁静;行我所行,是沈光耀临危受命驾机撞舰,是张果果抛弃成见归于童真。独自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全世界为敌,无需羞耻感,这正是伟人伟大的地方。
青春是单枪匹马的战争,对自己真诚,才能听从我心,才能化冰为水,除杂去繁。
生命是注定孤独的旅程,对自己忠诚,才能无问西东,才能结水成冰,迎来痛苦而又美丽的升华。
2、到人群中去,点一盏灯
谢天和
“点灯,当我用手去阻挡北风,当我站到了峡谷之间,我想他们全向我围拢,会来看我灯一样语言” ——陈乐乐
或言作家是种社会性职业,需要有“群众基础”,因而必须心怀读者,或言作家笔下流淌的文字不过是其自身思想的宣泄,因而不必在乎他人的眼光,可随心随意。又或言陈乐乐先生之类,他们写作如点灯,燃起自己的思想,同时照亮他人,从未有上述两种机械的构想。
同德国导演文德斯要来中国办电影回顾展一样,作家要拥有自己的受众,使他们声名远扬,这无可厚非。但所谓“心里装着读者,倾听读者声音”,并不能等同于迎合低俗趣味以大肆获利。当作家真正成为作家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赋予“社会思潮引领者”的冠冕,他们拥有带领读者相高处的使命。于是所谓心系读音是将存在于读者身上的“光”发掘出来,揉进自己的文字里,满足读者们作为普通人的精神需要,如青年作家刘同巧妙抓住“青春迷茫”之说,写出一系列治愈之书,可细细看来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其实正在每个人身上上演,如此方为“倾听”,而非无原则的迎合。
而同是“读者”满天下之人,亦会有不同的创作态度,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却忙于对月独酌,影成三人。如果说杜子美完全是“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那李太白就颇有在云端之意了,自他仗剑去游的那一刻起,他便走在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上,不为人所左右。
然则作家“坚持自己的想法”究竟是何种概念?我想应是在不脱离社会普遍价值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存在主义作家兰德曾反对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刘瑜将兰德的思想概述为“人是将一切社会关系揉成一团再扔到废纸篓里去”,然而,至此我们不得不发问,若是作家的思想与作品完全与社会关切相剥离,不对读者产生任何效益,那他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不被他人左右固然是思想独立的表现,甚至某些特立独行与锋芒毕露,亦可被接受,但作家从不能抛开读者谈艺术,即使自由的兰德也有自己的受众,即使创造“冰川理论”,作品主旨难以挖掘的海明威也会吸引自己的粉丝,即使语言冗长,思想深邃的卡夫卡,会被人包围。
于是作家真正的存在意义是给予一个时代以独特的启迪。从自己独特的艺术出发,穿越社会万象,为自己的读者们点亮一盏灯,他们会像光源缓缓靠近。于是,爱丽丝门罗写女权主义,同时发出自己的理智的呐喊;加缪写存在主义,同时袒露自己对荒谬社会的怀疑;莫言用小说描绘了一个时代,其中包含的他自己。
坚持自己的思想高度,同时,给予读者光明,这样的大师想来无人可比鲁迅,他曾于《热风》中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终于避开了周围泼来的脏水,将心融入读者,用心之炬火点亮时代的崎岖之路,于斯,作家亦可在读者眼中——这个不一样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到一群不同的人中间去点一盏灯,让读者不再迷失。这方是人性中的大悲悯,这方是文学真正的意义。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他们”应是唯一的光。
3、心向往之 环首望之
陶叶
三尺长卷,意蕴万千,而纵浪大化中,生活本身就是一部集精神之享受,思想之无邪于一体的艺术“作品”。这便要求我们在柔韧的心境中把握生命的至诚,在社会的坏境中处理好己身与众“读者”的关系。
心向往之,必能得之。
万象推搡下的众生常常陷入人云亦云的困兽难斗之中,结果不过是为这世间虚浮再填一重拥趸,为固化的世风再添一层厚屏障。但对于生活真正清醒与透彻的了悟,在于“不变”二字。萧红“我以我笔对抗孤独”,泰戈尔“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们融于集体,却有足够的勇气不与大众同悲同喜,最终做到不循惯例,独出机杼,兀自燃烧。其写作时拥有的精神力量正如老子所推崇的水,看似软弱,实则无比坚定。至此既明,在面临自己的人生长卷之时,我们理应明心所向,所向为何。倘若认清时间变幻的不过是岁月的皮相,坚守着内心不变的理想准则,那么我们必能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忧风苦雨不改我初衷。
然而,“不变”不是“不改”,“初衷”也不等于“定见”。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为山九仞却功亏一篑。同样地,“坚守”一旦越界,就可能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变成“顽固”“异类”甚至“痼疾”。
于是,环首望之,避免绊之。
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不断寻求与他人的联结,为生活的素布上再添亮丽,才构成了这难以简单定义的艺术作品。生活曲曲折折,蜿蜒不尽,如果只是固守自己的舒适圈,遵循自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便常常会陷入固执地大步流星的窘境。看似持之以恒,其实南辕北辙。所以,在创造“生活作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静下来,倾听“读者”的声音。
犹记得陶行知在一次演讲中被一名男学生指出“先生推崇由行到知却仍取名‘知行’”后,肯定其言的正确性,谦虚地把原来的“知行”改成了现在的“行知”,更好地展示和巩固了他的教育理念。这正是尊重了“读者”的结果。《华严经》中所谓“众镜相照”便是这个道理。反观当下,明星酒驾闹事,阴阳合同,表面认错背地不改的事件不在少数,不仅扭曲了“向心而行”的价值观,随心所欲,更没有尊重、听取他们生活的读者大众的意见和劝诫,不为社会所需。
创造“生活”,不仅需要一定程度的独善其身与坚守,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与变通。如是,便能真正达到精神的神启和灵魂的共振。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明心亦明性。
4、世人皆逐流 我心如砥柱
沈略
杨绛曾经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一个人自立于世,应是在生活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色彩,这样万千众生才能构成一幅五彩缤纷而不是色彩单一的画卷。就如同一个作家仅仅依据读者的需要进行创作,那么也许他的书能受到人们一时的追捧,但最终不是在书架上日久生尘,逐渐淡去色彩,只有真正在语言文字中体现自我,反映真正的自己,那么作家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就真正的经典。
人之生活,就如同作家著书。人自呱呱坠地起,便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如果为了迎合他人之需要而活,就如同被人操纵的傀儡,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操纵之下,失去了自我意志。莎士比亚有言“人生就如同舞台,人时时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人生之戏若是演给别人,那么就像演员一样,演的是别人,却无法流露自己的感情。如果在舞台上扮演自己,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自我。“安能催颜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仗剑出蜀之时心怀匡济天下的报复,梦想着能在天子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没有一味去迎合别人,在宦游之途上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虽然不免罢官的命运,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而现在的我们总是生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中。周围的人会对我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期望。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真正考虑过自己的需求?有多少次我们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或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所想?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生活,我们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而那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人为什么而活”,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在永恒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孔子回归生命本身的智慧,再到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贯穿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在这联系之网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是每一座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构筑了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就像每个人特殊的印记,标志着每个人特殊的灵魂与各自不同的品性。因此,在人人都有话筒的信息时代,在宏大的信息潮流中,我们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性,而不是追随大众的潮流。在纷繁复杂的世事潮流中,坚守如砥柱般的出行,方为处事之根本。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的世界,那时的人们丧失了自我的意志,生活在“老大哥”的操纵之下。倘若如此,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个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他人的监控之下,表演的性质大于真实,就像被人操纵的木偶只不过过是他人的附庸。莱布尼茨曾经指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不同的叶子。我们只有坚持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殊之处才能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5、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雨钦
当别人的指点成为支配我们生活的一切,作家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模糊、思想越来越钝化,我很担心,生命之花会不会枯萎;当一意孤行、独断妄为成为普世价值观,我很担心,“偏执”会不会将我们这个时代引上歧路?
盲从不如理性思考,偏执不如善于接纳。
一味地“求同”只会使你丧失自我,沦为供人驱使的附庸。即使敦厚如孔子,也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流露出对盲从的愤慨。2015年女教师的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勾起了无数人的渴望,顿时引发辞职狂潮。可是当你转身离开时,你真的做好了拥抱生活的充分准备了吗?别人建议你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每个人都可以有交集,但请不要去重复他人的轨道。我们要明白,“未经认真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别人给你的鼓动可能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没有个性的生活终究缺少了灵魂。一个总是迎合别人而过活的,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他缺少了自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他的生活已经被连根拔起,不过是水池里的一叶浮萍。
这个世界也不乏固执的人,即使撞了南墙也一意孤行。但我们可以说,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意见的,也不能被称为“人”。他有眼却难辨,有耳却不闻,有口却不问,就好像一株在荒漠里的植物,缺少了与别人交换思想的滋润,终究是一株干瘪的、焦黄的野草。固执就想一头野兽隐匿在他的心中,总有一天早上他醒来,会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北大校长蒋梦麟曾说过:“欲养成健全之个人,则独立不移之精神,筋血充实之体格,思考精确之头脑,皆为至要。”独立不移,那么就不会软弱;思考精确,就会发现同伴的异彩。
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拥有那些能够不因为出于淤泥而自我放逐、不因为别人的嘲讽而轻言放弃的人,能够认真听取那些被岁月剥蚀、被血泪浸泡的谆谆教导的人,只有我们的 “作家”拥有这样的血性与朝气,我们才能为生命鼓掌,为每一天充满神秘的生活鼓掌,我们才能说,是的,明天会更好。
也许明天风浪会更大、指责会更多,但我们自强且谦逊,我们坚定且自信。
谁怕?
何妨吟啸且徐行!
6、心有明志,而纳百川
陈宇涵
“听览政事,从善如流”是北魏孝文帝的虚怀若谷;“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孟子的执着无畏……“人久而敬之”的君子统筹时势广纳谏言;“舍此无他求”的英雄存志高远勇往直前。
他们都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宏卷。何以书写?读者——史书中的“世人”,当代揽卷思索的今人——总会给予他们一个评价,“明”、“炀”的谥号概括了一生的功过,友人、直臣的劝谏字字如诫。
依我愚见,书写一生无悔,需怀初心明澈,存壮志无改,掌变通灵活,纳勉励珠玑。把控好自己内心的方向,倾听读者的呼声。
曾有写手为了大部分读者的意愿而修改结局,皆大欢喜的圆满截断了前文层层铺垫的离别的余韵;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在提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时遭到民众百分之九十的反对,却坚持用十三年的努力将它变成广为称颂的巴黎地标之一……“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朴素俗语确有其理,可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主心骨,没有坚定初心的集思广益只会得到一盘散沙,直至风过烟消,迷失了方向。
而明代复古运动中一味追求拘束的格律,没有读者的升华加成,脱离时代的主题需求,最终轰轰烈烈始,黯然无果终。我们高谈“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思维却渐渐滑向偏激的独立自由,轻视长者所授经验之论,漠然社会提倡的正能量,最终目空一切,成为思想上的孤家寡人。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他不需要读者,只追寻心中唯一的光和力量。朋友、家人的话如过耳之风,他做了许多不合常理,甚至不被普世道德规范所接受的事。他留下很多珍贵的作品,可是一辈子最得意的杰作却被付之一炬。他早早地攀登上了常人很多年之后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注定不被理解,造就其坎坷崎岖的人生。我们何不接过他的军旗,却不走他的艰难道路,拥有色彩丰富却不再难酬壮志的一生?
无论是活在他人舆论之下的木偶傀儡、不能提出意见或独立思考的“军机处执笔”,还是打着自由旗号的放浪形骸者、身着奇装异服不顾场合的“怪人”,都不是真正的“有独到见解和独立人格的作家”或“思维宽广、尊重读者意见的作家”。一个好的作者,一个认真对待生命的人,他必然会结合两者,循中庸之道,两端皆止于至善。
正如孔夫子提倡的“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对读者,对他人,他们的好的意见和实用的忠告当然应为我们所用,甚至成为你的“一字之师”,成为你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然,万不可在各色观点中盲目随波。海纳百川,终究是大海浩瀚定中心,所有的江河湖泊都要以我为主,汇入奔向自己明确目标的力量。
若能如此,命运的笔就紧紧地抓在我们手中,读者也一直在我们身边,孝文帝博纳通达的胸襟视野、孟夫子奋然无悔的赤子之心俱备,属于自己的无双作品正待书写。
挣脱优柔寡断、无法自主的枷锁,走出师心自用、以己唯一的迷途,需读者,更需自我。
心有明志,而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在内在的冷与外界的热之间
李烨楠
挑灯起夜,敛衣抖雪。树在叶在,大地在,你在我在。人在岁在山河在,世界仍在。见字如面,问字如唔,诗缘文缘从前忆,而人生正恰如手中的笔。
当水边吟咏的歌者茕茕独立,问天地九歌黯然失色时,我瞥见一缕游魂对天地不公的抗拒;当竹林挥洒的风声飒飒作响时,我仰起酒香溅湿的衣襟,冷眼嗤笑浑浊的冰冷;当满纸荒唐吐上手帕斑点血迹时,我悲哀地望着雪地化不去虚无的泪水……
内在的冷,那是隆冬腊月冰彻四肢骨骸的寒意,那是玫瑰花瓣通体坚硬的利刺,那是特立独行誓与醉去的世人划清界限的决绝,那是过零丁洋浸润丹青的豪气。
内在的冷,是独立的个体在与群体的疏离滂沱外,竹杖芒鞋轻走一生;是对自我对意识坚守,在惨烈的写作中躲避时代“低头拾那六便士”的洪流裹挟。
在厌恶群居终日而逃离桎梏与束缚之后,我们成就自我的笔触纵情忘己,成了泼墨狂放的写意。
当问津渡口避人或避世之争化作悠然叹息时,我见证灵魂无奈的慨叹;当夫子起身欲往试图借叛乱之地复兴礼乐教化大道而不成时,我遗憾历史边缘的期盼;当过舆狂歌大笑而远时,我默然轻触那悲观躲避的悲戚……
外在的热,那是三伏盛夏融化玉壶冰心的太阳,那是通衢大道一览无余的舒坦,那是隐于人群不危不惧、容皓皓之白沾染烟火气味的平和,那是周游求仕不惜一切的宦途。
外在的热,不凌冽逼人,却温柔安逸,不孤独深沉,而浅显世俗。
在惧怕割裂的群体会变成孤立的岛屿之后,我们孤傲的内心谨慎地磨墨铺纸,绘出精致的工笔。
是谁说,从青丝到白发,那人还在灯下;是谁说,在每一个日子里,都要在云端起舞。一个作者,当他脑中所想所悟之事化成倾泻的文字绣口一吐时,即便不是半个盛唐,也会是一段对自我的估量和救赎;一个读者,当他启卷凭栏细细阅读时,即便他眼内的字符变不成精神投曳的灯影,却也能激起灵魂的一阵颤栗。
作者与读者,那是内在的嗡鸣和外界的共振,那是向外的冷冽和对内的炽热。如若人生成了一本书一篇文一段需要纵情书写的文字,那么自我的意趣和思想的厚度便成了握紧在手中的笔,审视文章和语句的读者便是那围在身边的旁人,便是独立个体以外的人群,你写,他观,你以笔写自己,而他以眼观冷暖。
当我们选择站在个人的制高点上不管不顾那一只只投射下的冷眼时,我们便把自己活成了鼎铛玉石皆宁碎不全的屈夫子,恍若一柄没有剑鞘的利剑,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当我们选择游走在人群之中沐浴在冷眼的流光里战战兢兢调整着自己的字迹时,我们便把自己活成了“乡原”,唯唯诺诺而迷失了本我,小心谨慎而活成了平庸。
为读者而写,笔下嬉笑怒骂皆是锦绣可笑文章;
为自己而写,笔下批驳谩骂全是偏激尖锐之语;
随波逐流而活,外界烈焰烧去棱角平庸而终;
愤世嫉俗而活,内里寒冰划破肌肤流血而亡。
而我只愿,我们能活成胡文英笔下的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在内在的冷与外界的热之间,我们需有所妥协,有所取舍,有自己的坚持,也有适当的圆滑,有恪守的底线,更有变通的空间。
内在如隆冬寒冷,外界像盛夏炎热。而我只愿,我们能写出春光烂漫,活成阳春三月。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