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周能兵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既融入传统特色,又契合了时代需求,让非遗走出了一条“活”起来、“火”起来的文旅融合新路,使非遗既活态传承,又惠民益民,还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绍兴非遗的“创新、发展、融合”之路,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和担当,成为绍兴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的一道亮丽风景。
绍兴非遗资源 全国名列前茅
绍兴非遗资源丰富,在全国地市中名列前茅,其整体保护情况和做法也在全国地市中堪称典范。
目前,全市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体系,并不断对其完善。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共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4项、省级86项、市级240项、县级5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市级290人、县级480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和各类载体,包括非遗传承基地、非遗旅游景区(非遗小镇、民俗文化村)、戏曲之乡、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总数达42家,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10家、县级非遗传承基地165家。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估,绍兴市的非遗保护发展指数位列全省前茅。这个指数包括名录体系、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事业保障、队伍建设、工作创新6个方面的指标,从整体上反映了一个地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情况。
非遗进社区。
绍兴非遗是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石桥营造技艺、大禹祭典、绍剧、越剧、莲花落、绍兴童谣、水乡社戏、绍兴目连戏、诸暨西路乱弹、新昌调腔等都是绍兴非遗的精髓,为绍兴打上了自己的文化烙印。
绍兴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大,不仅健全了保护体系,还重点抓好活态传承,推动惠民服务,在保护传承的做法上,也堪称全国典范。
在活态传承上,最近几年,绍兴重点抓好戏剧类、曲艺类、传统技艺类项目的保护传承。如戏剧类、曲艺类项目的保护传承时,就搭建水乡戏台、绍剧周末剧场、送戏进文化礼堂等展演平台,为民众提供公益性传统戏剧演出服务;建立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开设地方曲艺公益性普及培训班和传习班,聘请传承人为曲艺爱好者授课,学习传统曲目、复排精品节目,培育新一代曲艺传人;搭建越韵雅集、闲园书场、水乡戏台、莲花书场、娥江书场等演出平台,通过百名徒弟拜师仪式,开展传承基地开放日活动,推动技艺类项目的普及传承和传播等;开展点单配送服务,把戏剧、曲艺展演,手工技艺体验课、非遗培训、讲座等内容送到社区、农村文化礼堂,实现零距离非遗惠民服务。
绍兴还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保存珍贵资料,已先后对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完成抢救性记录拍摄工作,展示了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风采和魅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乡社戏”存续情况专项调查,多种形式记录下当前“水乡社戏”存续的详细情况。市非遗中心还建设了非遗数据库,初步实现了非遗保护项目的数字化。
非遗集市。
让非遗“活”起来 融入人们生活
白泥坎人吹打《夏雨》、 后岱山村民舞狮子、南洲少年叠罗汉、崇仁“大头荷”、拔茅舞龙灯……日前,“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启动仪式在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举行,一场场带着乡情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让人大饱眼福。当天,15支非遗巡游队伍在后岱山巡游,沿途向村民展示了舞狮、舞龙、高跷、叠罗汉、吹打等项目,活灵活现的演出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接地气、有活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
据介绍,今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特别策划推出了“绍兴有戏”品牌系列活动,“非遗兴乡大巡游”就是其中的一项,柯桥、嵊州、上虞等地也陆续举行了“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还推出“走近非遗 品读绍兴——绍兴市非遗研学游”服务项目,让学生到松陵船厂欣赏各式绍兴古船模型,感受船匠师傅的造船技艺;到东湖景区乘坐乌篷小船,体验水上婚俗、聆听水乡社戏,品尝一桌绍兴菜肴“十碗头”;走进黄酒博物馆探寻黄酒飘香的魅力;到越州书苑欣赏绍兴地方曲艺文化;到梁祝故里上虞感受越窑青瓷的千年风韵;到西施故里诸暨品越红功夫茶,学棕编巧技;到越剧之乡嵊州寻找越剧源头、剡溪古韵;到天姥新昌探寻唐诗之路,感受古村落文化,观赏舞龙舞狮表演……沈园里的诗情画意和故事、三味书屋早读、禹陵祭祀大禹、兰亭曲水流觞等等,都让学子们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在游览中不知不觉完成了研学目的。
让非遗“活”起来,与人们生活融合在一起,文化广电旅游部门以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重点,举办传统节日系列庆祝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举办24节气主题展,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轴,以节气习俗为主线,融入绍兴的非遗项目,场景化再现季节里的故事和生活情景,以激起民众的乡愁和记忆,助力美好生活。柯桥区创新建设了首个非遗活态展示体验基地——“柯桥非遗美学生活馆”,通过活态演示、参与体验和现场销售等方式,统一展示和推介柯桥非遗项目,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知晓率、影响力,拓宽了非遗项目传承渠道。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又举办“绍兴非遗集市”“绍兴师爷讲故事比赛”“水乡社戏”等全市性展览、展示、展演、比赛等活动,扩大绍兴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民俗类等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有兴趣参与非遗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绍兴非遗集市”,受到人们热捧。“非遗+商业”“非遗+旅游”的整体氛围日渐浓厚,成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的窗口和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力推手。
水乡社戏。
转化利用跨界 非遗活力迸发
日前,绍兴花雕、兰亭序盘、会稽铜镜、手刻铸铜壶、竹编文创旅游商品等11项非遗产品入选首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绍兴非遗产品成为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是非遗转化利用和活力迸发的标志。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活力迸发,正开创非遗工作新局面。
今年,绍兴要全市域联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着力提升全市非遗工作的整体水平,抓好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具体内容有: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第六批市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和认定工作,实施绍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推广“非遗传承基地开放日”活动,总结典型经验,抓好推广普及,进一步规范传承基地建设。
非遗要创新,非遗要转化,非遗要利用,才能让非遗迸发活力。今年,市文广旅游局将加强转化创新,着力打造非遗传承发展的活动品牌。首先抓好非遗资源转化工作,推进产品、市场、品牌和业态创新,激发市场创造力和打造发展新引擎。打造“绍兴有戏——绍兴故事汇”非遗品牌,开展绍兴故事的征集、比赛、听讲等系列活动,挖掘和激活绍兴故事资源及其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全市联动,组织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相关民俗活动,以节日为载体,推动文旅融合和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全市联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绍兴非遗集市”品牌:举办“第五届绍兴非遗集市”,邀请省内外优秀非遗项目参展,汇集展示、展演、展销、体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集市内容,助推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激活市场创造力。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大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力度,开展推进非遗公益行动,让非遗研学游、非遗志愿者活动成为常态,抓好非遗的各领域、多方位、全景式深度融合,让非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指导好非遗民俗村、非遗景区、非遗主题小镇的培育、申报、展示、建设和推介,着力助推非遗与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融合,特别是结合农村“五星3A”创建活动,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开展绍兴市民俗文化村的评选,并推荐申报省级非遗景区载体,联合全市有关景区、非遗基地、非遗小镇、民俗文化村等开展集中宣传推介,开展“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点,组织开展非遗项目巡游,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繁荣。
另外,市文化广电旅游部门将指导非遗跨界行动,推动相关单位合作开发绍兴非遗文创产品,接轨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推动非遗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谋划建设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陈列馆和传承基地,参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路文化建设和游线开发。
非遗进景区。
激活非遗力量 彰显非遗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本身,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这样说起非遗。
何俊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体现精神文化价值。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10大类别。非遗无所不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像人们熟知的越剧、绍剧、新昌调腔、舞龙舞狮、叠罗汉等,都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内容。丰富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满足着人民群众的情感归属。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弘扬它,守护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何俊杰认为,今年是绍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第一年,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都有新的要求。要让非遗“活”起来,“跳”到我们生活和时间的节点上,彰显自己的力量。要让非遗进景点、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在全域旅游中、在文旅融合中、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大的作为。非遗文化可在我们打造“唐诗之路”中、在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在文创大走廊建设中,彰显出自己的魅力和力量。
何俊杰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既要始终坚持政府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群众参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活水,离开了人民、离开了生活,等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能是消亡的命运。非遗保护工作,始终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让非遗发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作用。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