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杜静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让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儿童到普通学校跟班上课,会是什么效果?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到普通学校开办“卫星班”,实现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融合。随后,各地陆续开始了“卫星班”探索。昨天,全省“卫星班”建设论坛在象山举行。“卫星班”的课怎么上?会给特殊儿童教育开辟新路径吗?记者走进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卫星班”进行了采访。
A 普通班里来了 3个特殊孩子
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首个“卫星班”设在区实验幼儿园,2018年开班,学校选拔了3名佼佼者成为“卫星班”首批成员。
昨天上午9点40分,与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一墙之隔的上虞区实验幼儿园恒利园区中(2)班教室里,徐银燕老师开始给孩子们上综合性课程《粽子的故事》。37名孩子围坐一起,其中3名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容容、可可和依依坐在前排。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王留平老师站在一旁,关注着3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大屏幕出现一名老奶奶讲故事的背景图,徐老师开始提问。
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容容也勇敢地把手举过头顶。徐老师把第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容容。“粽子。”虽然没有连贯地说出“吃粽子”,徐老师还是摸了一下容容的头,表示鼓励。
35分钟的课程以一只装满故事的神奇粽子为主线,包含认知、故事情节发展、讲述、词语接龙、游戏等多个教学内容。3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听得较为专注。不过,偶尔也有些小动作,比如,依依喜欢用双手抱着头听课,王留平偶尔会干预一下,纠正她的行为。而当词语接龙时,可可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说出答案时,王留平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粽子会“跳舞”这一游戏环节中,3个孩子的表现更佳。音乐节奏感较强的依依的表演赢得小朋友们的掌声。
整堂课下来,记者在旁观察,3个孩子上课回答问题举手积极,参与游戏表演也十分大胆。
“因为是融合课,课程难度相对降低,省略了故事复述和数学内容。”徐银燕说,通过一年多的融合,3个孩子与普通孩子之间,除了数学、语言表达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外,运动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上都有极大提高,“如果这堂课换成室外的赛龙舟,3个孩子的表现会更好呢。”
B 打开家长心结是第一步
2016年底,《浙江省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提出“卫星班”式融合教育。为此,上虞特殊教育学校走出了第一步,2018年初,王留平所教的9名一年级学生中3人去学前教育班融合。在校长林敏静看来,这项为了提高特殊孩子认知水平及交往能力的融合工作做起来需要非常细致,更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沟通技巧。
融合前,两所学校召开不同层面的家长会。不承想,这些特殊孩子的家长们却隐隐表现出对新政的“排斥”。原来,可可和依依此前有过在普通幼儿园就读的不愉快经历。“打开家长的心结是第一步。”林校长说,特殊孩子家长的心理普遍敏感脆弱,有的家长怕孩子去了普通学校后,会受伤、闯祸、受人歧视,有的家长则碍于面子,把孩子长年“藏”在家中,与外界隔绝。学校开始一一做家长们的工作:开展融合教育,是特殊孩子回归主流社会的一种探索。特殊孩子此前的环境相对较为封闭,通过与普通孩子融合,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为了建“卫星班”,上虞区实验幼儿园恒利园区配备了专用的康复训练设备。“专用资源教室建设和设备投入都挺大,远远超过普通学生的人均投入。”上虞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说。同时,虽然只有3名学生,仍配备了一名专职老师跟班辅导。
“这些孩子有的患有自闭症,有的是‘唐宝宝’,引导他们融入普通班对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该负责人介绍,融合不仅仅需要特教老师去适应,对于普校老师也是不小的挑战,不仅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更要在课堂基础教育中,随时掌握特殊孩子的“底”在哪儿。
C 老师每天都给3个孩子写成长日记
今年3月起,两所学校在去年一周一次走班融合的基础上扩展为每天半日。
王留平不仅是陪伴者,也是观察者。课后,她把3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情况、存在问题等一一写入观察测评表。这份“作业”,相当于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刚开始时,对于写观察日记这件事,她觉得是件负担,有时还会绞尽脑汁。林校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了她启发:与普通孩子相比,特殊孩子进步会慢一些,但他们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以进行行为背后的分析。对融合教育而言,不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记录,更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教案。
相比“唐氏综合症”容容和孤独症患儿依依,可可在外貌上更有识别性:宽脸庞、扁鼻子,两只眼睛都近视,一笑起来,眼睛眯成月牙儿,半边头发脱落。
“可可家在农村,从小经常有好心人出于关心问这问那,造成她自卑的心理。”王留平说,可可以前在班上说话声音非常小。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通过与其他孩子一起上学、交流,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了。”王留平说,刚过去那会,每次出门前,她都会给可可戴上一顶鸭舌帽。
“有一天,可可自己把帽子摘了。”王留平说,摘帽之举是自然而然的,虽然非常细小,但它却是个信号,班上的孩子对可可的外貌并不关注,而是真心实意喜欢与她在一起玩,孩子们的世界单纯又美好。
“比如,当孩子们听不懂时,他们会抠抠手指。”王留平的观察日记上记着,分辨声音课上,噪声与乐声有哪些不同,让3个孩子犯了难。
碰到难点,王留平一般会采用课前导入法,让孩子们在资源教室内,先给他们“剧透”一下课堂内容,以跟得上课堂节奏。为此,她都会提前一周拿到对方老师课堂教学计划,便于更好地进行配合教学。每周,会有几堂课是在资源教室内进行,王留平给孩子们进行感统训练、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
孩子们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王留平的日记中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攀爬游戏中,当容容攀爬时,她的资源小伙伴(互帮互助的小朋友)替她紧紧拉住绳子,还用力用手托举容容的臀部;当轮到小女孩攀爬时,容容也同样非常认真地拽着绳子,用力进行托举。而此前老师并没有教过容容怎样帮助小伙伴进行攀爬。
“很多行为习惯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用老师反复地教。”王留平说,与普通孩子相比,特殊孩子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知道自主安排活动。而现在,每到自主活动时间,他们也会照着其他小朋友的样,或翻绘本、或下棋;吃点心时,也学会了先吃坚果,后吃水果,然后把盘子统一放到一个地方。
观察日记相当于给3个孩子做了一份素质发展评价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这一年多来的变化,等同于一份目标达成测查,结果让人惊喜。
绍兴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任文忠告诉记者,上虞特殊教育学校“一校多点”的“卫星班”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是超前的。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卫星班”融合,利用一墙之隔的园区资源,双方团队进行结对共享,做到了精准施教。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