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次坞古韵浓

2019-05-28 16:24  

打开越牛新闻客户端查看
该功能需要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中使用,是否打开
取消
确定

 次坞镇全景图。 (图片由次坞镇政府提供)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徐霞鸿

10公里长的次坞溪穿镇而过,一路绿意,尽显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

靠山而居,伴水而栖。诸暨市次坞镇,这座素雅静谧的山水小镇,其幽淡的灵韵千年不消。这里,有沉睡了6700年的楼家桥遗址。这里,有规模壮观、数量繁多的古祠古庙古牌坊。这里,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俞秀松的故乡。

说她是“沧海遗珠”也好,“陆地金莲”也罢,在岁月的铅华尽褪后,次坞依旧保留着这片土地上最传统、最质朴的人文精神。

史前文明

在次坞镇道林山村楼家桥自然村东北的庙后山脚处,有一洼浅浅的水域,洁白的鹅群在堤岸边肆意嬉戏,密密的林子围合着这片看似宁静的水面,水并不清澈,但却流动着,小鱼儿一闻人声,便如惊慌地四下散开。而散落在裸露河床之上古拙的石块,轻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悠长。

1996年,杭金衢高速建设前期的沿线文物普查唤醒了一批沉睡了近7000年的古村落遗址,揭开了一个位于凰桐江(俗称萧河)流域拥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遗址聚落群的神秘面纱。这片名为“楼家桥遗址”的古村落遗址重见天日,改写了次坞文明史,也大大延长了诸暨的历史,有人形象地称其为“诸暨人足迹开始的地方”。

(楼家桥遗址发掘现场)

这座位于楼家桥村东北处的庙后山,是一座海拔仅21.3米,长不过160米的小山。在庙后山的北侧与南侧,另有两座小山。考古人员通过深掘,确认庙后山周围均有零散的遗址分布,由此判断楼家桥遗址是沿山分布的。若以庙后山为中心测算,遗址的分布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且南面1000米处有猪山遗址,东北1000米处又有舜湖里遗址。这一切,都证明了凰桐江流域存在着一个文化内涵独特的遗址聚落群。

经过细致的考古发掘,以及根据地层物质的堆积情况,考古人员界定楼家桥遗址的早期年代距今约6700年,文化层堆积跨新石器和商周两个时期,新石器时期又分早、中、晚三期,晚期为良渚文化遗存,其内涵比较单薄,早、中期则是遗址的主体部分。在具有马家浜、河姆渡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形成了区别于二者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类型。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史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而出土的器物,是一个遗址最为形象的物质语言。楼家桥遗址出土的1000余件的可辨器物,以陶器为主,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石器、玉器和骨器。陶器种类繁多,形状多样,以夹砂陶为主,其他则包括鼎、釜、罐、盆、钵、豆盘、缸、甑在内的陶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器。

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次坞的楼家桥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烟。那时的楼家桥人居住在一种称为“千柱式”建筑的房屋内,懂得制作石器、狩猎耕种,使用自制的陶器烹煮食物,过着群居生活。他们还具备了最初的审美观念,在陶片上刻画精美的纹饰,每件都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时光如梭,转眼即是千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浙江水》中引据了《吴越春秋》内有关诸暨的记载:“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宋人罗泌所著的《路史·国名记》也载:“封云西瓯处于埤中,削发文身以负俗,曰无余。”

从无余立国到勾践继位,越国共有1500多年居于会稽山腹地。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践在吴国经受三年凌辱后回国,他采纳了范蠡和诸臣意见:为实现东山再起、称霸中原的目标,需将都城从封闭的会稽山区迁至开阔的平原,遂从会稽山西南部的诸暨迁往绍兴。

而这个新都所在地,古文献中所载的“埤中”,正是如今诸暨北界的次坞、店口至阮市一带。此后,次坞百姓不断繁衍生息,为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古祠古庙

能印证次坞之古的,除了楼家桥古遗址,还有散落在镇内的古祠、古庙、古牌坊。旧时诸暨有民谣曰:诸暨台门,要看大,到上林(斯宅的旧称);要看精,到次峰(次坞的旧称)。在次坞,祠堂、牌坊规模之壮观、数量之繁多,早已闻名遐迩。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其主要作用是“崇宗祀祖”。这种祭祀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次坞氏族,明清时建祠献祭者尤多,共计30余座。吕家吕氏宗祠、溪埭俞氏宗祠、红马坞楼氏宗祠,均是当时有代表性的祠堂。这些祠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建筑规模大小不一。大部分祠堂由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等建筑组成,而正厅两侧均有厢房。庭院内植有树木花草,整体庄严典雅。典籍中记载的这些祠堂,用材规整,制作讲究。祠内雕梁画栋,牛腿或用透雕,或用浮雕,雕刻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整体建筑,明丽辉煌,绚烂夺目,雄伟壮观。

走进次坞新村,我们看到了刚刚修葺一新的俞氏宗祠“中和堂”。这是次坞众多祠堂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始建于宋。如今,地面上的建筑几乎都是新建的,规模宏大,造型美观,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只有门口的台阶,以及两只形态迥异的南狮,还保留着800多年前的模样。这座祠堂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主人:贵三公。据说,此公曾官至工部左侍郎,与朱熹同朝为官。两人相交甚笃,朱公亲写“中和”堂匾额以赠。眼下,我们依然可以看见那块从原匾拓印复制的新匾上,还有着“朱熹”的落款。

风雨剥蚀下依旧钟声悠扬的千年古刹,则是岁月赠予次坞镇的又一个珍贵礼物——次坞镇内现存有30多座寺庙。

杭坞山主峰以南约500米处,有一个天然的小盆地,亦是千年古刹三德寺的所在地。所谓“三德”,是指佛有三德,即大定、大智、大悲,亦有称是指于国、于民、于家皆不离德之意。三德寺始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当时的住持为西印度高僧智藏法师。

因杭坞山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又是好汉聚义、名人隐居的好去处,故每逢战乱,三德寺就会遭受劫难,几经摧残、整修,现残存遗迹为清道光年间重新修缮。三德寺原为上、下两座寺庙,上三德寺位于杭坞山上,保留至今;下三德寺位于杭坞山脚,新中国成立后因改建水库被拆。

如今的三德寺外,依然挺立着两株三人合围的千年银杏树,魁伟茂盛。另有一对古井,相传是杭坞山真龙的眼睛,终年不干,可供上千人饮用。寺旁有一山坳,当地人称之为龙潭,也即历代志书所述的“龙湫”,旧时流水潺潺,灌溉农田百亩,现已干涸。龙潭向南的山坡是一处特殊的墓地,三德寺数以千计的僧人圆寂后都埋葬于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掘的几处墓穴,均有文物出现,可惜均遭毁弃,仅存一只彩陶瓷,高70厘米,为宋代之文物。

从2019年初开始,投资巨大的三德寺启动重建。两年后,一座金墙黑瓦,气势恢弘的新三德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将成为诸暨市设施最完善、海拔最高的佛教场所。

秀松故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次坞这片充满灵秀的山地间,古时既涌现过名扬朝野的高雅文人,也出现过叱咤风云的忠勇武将;近代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敢于为革命奉献一生;现代无数才能优秀的学者、各领域的佼佼者、倾心公益的普通人,都在为大众谋福祉、谋发展,他们都是次坞精神的铸造者和传承者。

俞秀松,是次坞镇的名人乡贤榜单中最值得书写的一位。1899年,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出生于次坞溪埭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俞韵琴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一生为人方正,致力于开展乡村教育与公益事业,并积极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开展。俞秀松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教育,勤读立志,以扶危图存、振兴中华为己任,发奋探索救国真理。

革命先哲俞秀松 俞包象 作

1920年1月,他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在北京大学一院哲学系旁听,并由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与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制定党的纲领等活动。8月又受上海党小组的委派,负责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书记。在陈独秀任广州省教育厅厅长后,俞秀松接手负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全国的建党工作。

1925年冬,他受党中央派遣,率100多名党员、团员赴苏留学。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任教,曾任中山大学联共支部局委员,中国部中共支部副书记,国民党中大特别党部主席,校学生公社主席。1933年,又被派到苏联远东地区工作,任联共边区党委机关报《工人之路》(中文)副总编辑。

1935年6月,联共中央派俞秀松等25人进新疆,做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工作。12月,王明、康生从苏联回延安途经新疆,俞秀松遭到诬陷被捕入狱。1938年6月,转押苏联。1939年2月,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错判死刑。1962年,俞秀松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1983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开拓者——俞秀松烈士》一文,为他平反昭雪。1996年8月,俄联邦军事检察院为其彻底平反。

纵观俞秀松的一生,短暂却又辉煌,自由与斗争的大旗始终飘荡在他的心间,令他无时无刻不处在革命救国的前线。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起人之一,杭州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出席莫斯科国际会议和首批留学苏俄的共产党人之一。

(俞秀松烈士陵园)

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参加与军阀作战的军事工作者,俞秀松始终将“救亡图存”的使命放在首位,以战斗的姿态对黑暗的社会制度与虚伪的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抨击,不遗余力地向国民宣传马列主义,是全国民主自由新思想的旗帜和标杆。

今天的我们,可以在溪埭村东侧俗称柏树山头的小山坡上,见到俞秀松烈士陵园。这座始建于1987年,又于1999年扩建的陵园,遍植松柏,庄重肃穆。纪念碑位于陵区中心,上面镌刻着李先念所题“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与此同时,俞秀松幼时居住的四合院也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改建成故居。

眼下,次坞镇政府正在打造一个题为“秀松先锋”的党建品牌,“对党绝对忠诚”的秀松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中传承。次坞镇内的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烈士陵园、俞秀松烈士纪念馆、秀松公园(秀松党性教育主题公园)、秀松中学等,也串联成一条红色党建示范带。

主政者说

章辉  次坞镇党委书记

次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有将诸暨文明史推向6700年前的楼家桥遗址,有共青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的家乡,有旅游胜地省级森林公园杭坞山,有千年古刹三德寺,是次坞打面的发源地。

往事越千年。作为“融杭先锋”,素有杭州“后花园”之美誉,次坞镇加快与杭同城步伐,以加速临杭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做实做活融杭接沪,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紧紧围绕“生活在杭州,创业在次坞”发展主题,全力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争当诸暨参与湾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地名说

旧时称“茨坞”

因坞中多生荆茨而名

次坞旧时又称“茨坞”,因有山名茨峰,早年坞中多生荆茨而得名。

多年来,次坞这个小镇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2006年10月,诸暨市启动行政村调整。次坞镇政府调整部分相邻的自然村规模,最终由1居52个村调整为1居22个村。

舌尖之上

次坞打面

次坞打面名扬天下,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当年,朱元璋征战南北,闹九江,激战鄱阳湖,平定南方割据势力陈友谅后,班师回应天府。经过诸暨次坞时,他在路旁一小面馆就餐,店主便以祖传的手工打面招待。朱元璋吃后赞不绝口,连呼此面是吃不厌的“次坞打面”。

同样是面食,次坞打面与江南一带的面条不尽相同,做法更为复杂精细。首先从和面开始就颇为讲究,要干湿相宜,而面条是否劲道,关键就在于一个“打”字。有别于一般的“揉面条”,次坞打面的面团是在案板上擀打出来的,一打便得半个钟头。除了要打得好,还要烧得好。配料雪菜、精肉都要新鲜,根据各人口味喜好再添加各式菜肴。下锅后汤水不宜过多,半汤半干最佳,面条鲜而不涩,油而不腻,咸淡入味,格外有韧性。

随着时间推移,次坞打面不仅没有淹没在众多外来的美食中,还以本土特色独树一帜。如今,次坞打面店在诸暨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周边城市也是抢滩猛进。

编辑: 王丽丽

评论

热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新评论
  • [[item.passport.nickname]]
    [[item.support_count]]
    回复 复制 举报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回复 复制 举报
    [[elm.passport.nickname]] 回复 [[elm.reply_obj.nickname]]:[[elm.content]]
暂无新评论,速抢沙发
写评论
回复: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打开APP
展开阅读全文
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越牛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