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陈乙炳 文/摄
“千万不要把陈医生调走!”“陈医生走了,我们怎么办?”许多老百姓围住记者,一遍又一遍重复同样的话。这是17日上午记者在越城区灵芝街道灵芝小区卫生服务站采访时遭遇的一个误会。群众误把记者当成医疗系统的工作人员,以为这是陈医生调岗前的谈话程序。
陈医生名字叫陈松,是该服务站的全科医生。10多年里,他和这里的居民结下了深厚的医患情。“我不会别的,就会看病,那就给老百姓看病。和老百姓做朋友,很快乐。”他说。
“不要调走陈医生”
老百姓对陈医生的信赖和依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还真不敢相信。17日上午约9点,记者赶到灵芝小区卫生服务站时,仍有10多名患者排队等待陈医生看病。“陈医生早上7点就开始忙了,到现在已经接待了20多名患者。”他的同事葛女士说。
记者采访葛女士时,几名患者及患者家属围了过来。“是不是要把陈医生调走?”患者胡秀琴问。“调走?我们不同意。”患者王焕江大声说。他们把记者当成了陈医生所在单位的领导,对于记者的解释,老人们似乎听不进。记者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求求你,不要把我们的医生调走。”这样的话,他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陈医生要走了!”消息迅速传开,灵芝小区的一些住户直接赶到服务站,要求把陈医生留下。无奈,记者只得向陈医生求助,由他自己出面解释,误会总算消除。
老百姓转而夸起陈医生。“3年前的一个晚上,我肚子疼得厉害,打电话给陈医生,他马上赶过来。”患者张兰珍说。“陈医生口碑好,在他这里,药从不多配,总想着给我们省钱。”患者沈美红说。
每天接诊上百位患者
19日下午5点,陈松下班了,他没有先回家,而是去了越城区运河人家小区。此前一天,那里的居民赵爱玉摔了一跤,她的儿媳吃不准老人是否摔伤,让陈松过去看一下。
“陈医生每周都来看望老太太,给她量血压,或者送药。”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除了老太太,其他家人都居住在上海,老太太不愿离开绍兴,“大家都说陈医生人好,今年初,我就试着问他能不能帮忙照顾老太太,他一口答应。”她说。
家住灵芝小区的孙建荣是一名脑梗患者,不会走路。“前几天要做血检,我打电话给陈医生,问能不能上门服务,第二天早上6点半他就赶到了。”孙建荣的妻子说。
胡秀琴住在越城区灵芝街道蚌潭小区,她到陈松所在的服务站有点远,但她还是习惯找陈医生看病。“我血糖偏高,在陈医生这看病差不多有10年了。”她说,陈医生脾气很好。像她这样,住在其他小区找陈医生看病的患者还有很多。
88岁的蒋阿久说,陈医生对贫困户、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上心。“只要一个电话或一句话,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白天晚上,陈医生都送医送药上门。”
上班前半小时赶到单位,这一习惯,陈松10年来从未改变。“每天我一到单位,已经有五六个患者在等着了。”陈松说,他一天至少要接待100名患者,“一忙起来,经常错过饭点。”陈松说。
“我们中心下属13个卫生服务站中,陈松所在的服务站是最忙的,这跟他在这里有很大关系。”越城区灵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樊定法说。
“大家放心,我不走”
陈松承担着灵芝小区2000多人的医疗与慢病随访管理工作。“一开始上门建档时,很多居民不愿配合,我就一遍一遍耐心说明,现在几乎每户人家我都熟悉。”他举例道,有一个老太太把钥匙忘在屋内了,她就来找他,让他给家人打电话。“我这里有每户人家的联系方式。”他说着,拿给记者一本登记本,上面记满了居民的住址和电话号码。
记者从越城区灵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去年该中心确实曾考虑将陈松调走。“在征询其意见时,他犹豫了几天,最终决定:‘这里需要我,留下来,再干几年。’”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当时内心确实挺矛盾的,很多人也劝我,但我在这里好几年了,对这里有感情,我也舍不得这里的老百姓。”陈松笑着补充:“如果能让我在这里待一辈子,我也愿意。”
在这里,陈松同样收获了不少感动。在陈松小小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挂了10多面群众送来的锦旗。19日上午,80岁的毛师傅又送来了一面。“10多年前,我儿子全身瘫痪,陈医生经常上门给他换药。我老伴好几次晕倒,也是他第一时间上门检查。这面锦旗我其实送迟了。”毛师傅说。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