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王敏霞/文 黄霄/摄
在如今的炒股大军中,老年人的规模已经不可小觑,他们中有的已经沉浮股海二十多年,大起大落中早已“宠辱不惊”,有的尚只是股市中的新鲜血液,在一知半解中跟着“老前辈”浮浮沉沉。炒股,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股票市场里也有那么一部分趣味“老年经”总能撩拨得同龄人感同身受,或许你还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勤练脑力型
30多个股票代码张口就来
老人的记忆力不好?对于炒股的老人,比拼的可就是记忆力。不少老人对股票代码有着独有的敏感度,不仅价格记得牢,而且股票代码也能张口就来。
家住越城区鹤池苑社区的吴彩琴今年73岁,股龄已有10年,一开始她只是帮儿子看股票,后来就自己投入资金炒股,现在她每天同时看管6个股票账户,每个股票账户里的持有股票,她都记得非常清楚。“代码是肯定要记住的,购入时的成交价格和现价也要记清,看行情的时候总不至于时不时要去看成本价吧?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她说,6个股票账户里共有30多只股票,每个代码都在她的脑海里,有些股票卖掉几年后,说出股票名,她依旧能够把代码背出来。
对于母亲的这项技能,吴阿姨的儿子也觉得非常惊讶:“我妈妈的记忆力或许就是在炒股中锻炼出来的,她年轻的时候经常丢三落四,但自从开始炒股,反倒什么都记得很清楚了,哪怕一个新股票,只要让她关注两天,股票代码就不会忘记了。”
念念不忘型
边带孩子边炒股
前年,家住越城区东方花园小区的邱阿姨跟着跳广场舞的小姐妹一起加入到了炒股大军中,由于不会用电脑,她每天坐公交车去证券公司“盯”股票,中午休息的一个半小时里,她也不回家吃午餐,不是吃自带的干粮,就是到附近的小吃店去买两个包子。“这样很正常,很多炒股的老年人都这样吃,大家随便吃点,然后聊聊行情,也是种乐趣。”她说。
去年10月,邱阿姨的女儿生了二胎,小外孙女从出生开始就由邱阿姨带着,这可把她“绊”住了。为了能够继续炒股,邱阿姨最终抱着孩子去了证券市场,许多孩子在家里躺着吃吃睡睡的时候,邱阿姨的小外孙女已经开始涉足股海的“红红绿绿”了。女儿看着母亲炒股这么辛苦,就给她在家里配了一台电脑,手把手教会了她电脑炒股。平时邱阿姨与小外孙女之间的交流几乎都围绕着颜色和线条:“囡囡,你看这是绿色,这是红色!”“囡囡,今天红色多还是绿色多呢?”“你看,这根线上上下下好不好看?”……邱阿姨的女儿坦言,以后孩子肯定能学会不少炒股术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年人炒股对时间的管理特别严谨,开市休市一分钟都不会差,“我吃饭都是在电脑前吃的,午觉那是肯定不睡的。”有一位老人说,看股票的时候精神很集中,根本就不会犯困。
举棋不定型
每天纠结却总不成交
“我父亲半年前进入股市,买入卖出的频次非常低,但他的手指一直放在键盘上,每天把价格键入、取消,但总是不成交。”市民陈华娟与父亲陈国栋同住在越城区秀水苑,以前父亲只要空了就下楼去散步,现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面坐着。
陈国栋今年69岁,去年听说老年人炒股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症,权衡之下就取了3万元进入股市,一开始还真的有点接受不了“刺激”。他笑着说:“听别人说哪个股票好我就买哪个,我买进它就跌,第一次看着3万元在一天之内只剩下2.8万,我在第二天就把股票卖了,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操作方式是稳亏的,只能耐下心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又十分纠结,股票涨上去了想卖舍不得,下跌了想卖又觉得不划算,手指时时刻刻都放在键盘上,键入买入价或卖出价后,看着行情变了又连忙取消,每天就这样循环,总是错过最佳的购入和抛售时机。现在3万元的资金只剩下2万元都不到了。
真心热爱型
为了炒股签下“家务条约”
“老江,你账户里的钱取出来了吗?”每天晚上,邻居看到江伟光老人散步的身影,就会习惯性问上一句,原因是江伟光有一个炒股的习惯,账户里永远是5万元的资金,赚了钱他就把盈利取出来,亏了他再把钱存进去补足,朋友笑称他“江五万”。
对于这个称呼,江伟光老人也觉得挺无奈,他解释:“炒股的钱是老伴给我的,所以不能少,她会时不时来查看,亏得多了,剩余的钱就要没收了。”以前江伟光爱出去打牌,为了把他留在家里,老伴就给了他5万元钱,让他在家炒股,前提是不能亏损太严重,而且为了这5万元钱,他还签下了家里的“家务条约”:早晨由他去市场买菜,中饭由他负责烹饪,傍晚他负责去接孙子放学。做到了以上三点,江伟光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上班”炒股。
评论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 · [[setTime(item.create_time)]] · 回复